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降低我国陷入困境银行的退出壁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陷入困境银行的退出壁垒和我国银行退出的情况,提出了降低我国陷入困境退出壁垒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提出,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企业作为重点的发展企业,更是成为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企业理财目标建立的影响因素和建立原则,提出相关高新科技企业理财目标体系的建立方法,以保持各项决策的内在一致性,达到省内高新科技企业合理理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银行内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西南金融》2005,(10):27-28
在内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外来资金的贡献,全面剖析外来资金的拉动作用,对促进内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进入壁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德勇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2)
金融业进入壁垒的决定因素是:金融业的沉淀资本;规模经济和剩余生产能力;产品差别化;绝对费用优势;行政和法规因素.发达国家在金融业进入的管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金融市场进入的最低资本要求的动态性;最低资本要求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进入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市场准入和经济性进入壁垒;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发展中国家市场进入壁垒主要表现为行政性壁垒;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降低金融壁垒是各国金融改革无法回避的历史过程;降低金融业进入壁垒改革应与金融业存量改革相配合;降低金融业进入壁垒应与降低金融业业务壁垒先后进行;市场准入改革是其它金融改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6.
陈颖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33-38
市场进入壁垒的构成以及程度大小是重要的产业结构特征,可以影响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效率,影响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的各种行为。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的类型以及影响,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的设定以及降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生猪产业链条中的政府、企业和农民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情况,生猪企业比较容易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进行生猪养殖合作;政府是否对生猪产业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应该根据当地生猪企业自身的能力而定;为了鼓励生猪产业发展,一旦决定实施积极的生猪产业政策,则必须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9.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些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等制定的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法则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它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产业布置政策法、产业国际化政策法、产业循环化政策法几部分组成,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谋求更深的涉入保险领域,其中就包括发展较好的寿险领域。当一个企业企图迈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时,进入壁垒将会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将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我国目前寿险市场的进入壁垒,并为谋求进入的企业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研究资产价格与货币、财税政策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而其研究结论又是如此模棱两可,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从税制发展史上看,房地产税收问题更一直是财政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关于资本市场的税制研究,国内外学者似乎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并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新取向,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真正嵌入集群网络中,才能更好地获取集群创新资源.深入探究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本文在D-L-M模型中引入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银行资本状况。接着利用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采用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4.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which do not explicitly treat 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 costs, do not explain the policy of asymmetry between frequent small debt transactions and infrequent large equity transactions. Nor do these theories explain why the debt ratio is allowed to wander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its alleged static optimum, or how much of a distance should be tolerated. We offer a class of diffusion models that mimic this behaviour in a stochastic-dynamic framework and are designed to optimize a financing strategy using any static tradeoff theory as input. The models developed reveal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size and frequency of equity transactions and the range of values over which leverage variations are tolerated in four generic scenarios. They also yield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st of capital that recognizes stochastic transaction costs and a penalty for deviation from any static-optimal leverage. Our class of models augments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provides a flexible quantitative framework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s a decision tool, and facilitates the formulation of additional hypotheses for its empirical validation. Symmetrically, our result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factors in designing and interpreting empirical tests of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The results presente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played by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in a stochastic-dynamic framework. One such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static-optimal leverage has no direct effect on the firm's leverage policy in this setting. The target leverage for refinancing transaction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atic-optimal leverage, and the mean leverage is generally different from both. As a consequence, the latter cannot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former. Another implication is that even when the mean leverage equals the static optimum, mean reversion is not an optimal behaviour and therefore not a legitimate test for the existence of a static tradeoff in a dynamic context. Still another implication is that wide variations in leverage ratios cannot be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of leverage indifference. It follows that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is consistent with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and does not require the assumption of leverage in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在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视角讨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并根据1994-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变迁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4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2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季度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表现出一定的顺周期性;同时研究也证明了资本约束下低资本水平银行的顺周期性明显要高于高资本水平银行,严格的资本约束具有逆周期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资本市场是自主创新的引擎和推进器,任何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都需要与资本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因此,加快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撑科技创新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上海市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可行性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在经历的市场化改革究竟能否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本文在理论分析市场化进程影响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基础上,利用行业市场化指数和中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显著推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加入WTO后的推进效果更为明显,而市场化进程的这种推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扩散等机制实现的。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方面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差异,制度环境改善的影响最为显著,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次之,随后依次是产品市场发展和要素市场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的影响最为有限。此外,市场化进程对不同技术特征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市场化进程对技术密集度较高行业的推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研究结果对中国正在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和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巴塞尔协议下银行资本监管的共同作用,可能是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经济持续波动的主因之一。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资本监管,较大地改变了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与传导途径。本文结合经济周期对银行资本约束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约束会通过影响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效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考虑银行资本监管。本文还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检验了2000~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监管联合效率,表明在引入银行资本监管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目标的联合效率下降。因此,为了达到稳定物价与产出的总体目标,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必须考虑银行资本及其监管状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专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有效实施空间。研究发现:(1)对生产率和研发水平较高的行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总体上显著增加了企业专利申请量,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2)由于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成本效应大于影响产品质量的价格效应,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加成率。(3)行业技术差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加成率效应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随着行业技术水平接近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呈渐进式优化。(4)由于企业主体异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具有的“选择性”特征会引致“重数量轻质量”创新陷阱,这是造成企业加成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有助于更好理解产业政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进一步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