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揭示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及其规律,为制定促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个层次构建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决策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辽宁省典型地区农户调查数据构建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在农户是否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中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较多农户已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但在采纳程度上差异明显;(2)农户的家庭资源禀赋条件即务农人数、耕地资源、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而农户的从众心理、信息获取渠道、政策满意度能够在物质与精神“双重”补偿,使其获得“安全感”,克服风险规避心理,从而促使技术采纳行为;(3)与第一阶段不同,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受“个人力”影响效应减弱,而受到“地域力”和“文化力”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政府应从制定最优技术组合、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和推广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风险偏好、风险感知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4省844户水稻和玉米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获取了农户风险偏好指数,探讨了风险偏好、风险感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风险感知情况下风险偏好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风险厌恶、感知风险存在的农户较倾向于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尤其是秸秆还田+免耕或深松组合技术。农户具有"模糊厌恶"特质,确定概率风险偏好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大于模糊概率风险偏好的影响。②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当农户感知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存在时,风险偏好对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之,当农户感知自然灾害风险不存在时,风险偏好对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其应用和推广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山西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保护性耕作试点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正向影响,而年均劳动时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对推动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利用东北黑土区的733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政府规制在农户感知价值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1)农户的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愿和行为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其中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感知风险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2)政府规制在农户感知价值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发生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激励型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户技术采用意愿向采用行为的转化,约束型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农户感知风险对技术采用意愿的负向影响。结论 地方政府应通过提升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感知利益、降低感知风险、优化激励型和约束型政策等方面,引导黑土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5.
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基于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四个省份调研样本的基础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两项技术农户采纳情况分别构建logit模型,定量分析农户采纳这两项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两项技术的采纳倾向都受到政府的强制或补贴措施、粮食商品化程度、户主身体健康状况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此外,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还受到秸秆是否有经济用途、农户劳均土地块数两个因素的负向影响;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纳还受到家庭人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农户对免耕播种技术的评价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中国粮食主产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外部因素和内部信念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的影响以及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知觉易用性和知觉有用性是驱动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关键心理因素,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是促进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外部因素;技术特征和采纳条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有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随着农户收入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外部因素、内部信念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作用程度会更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陕西、山西两省黄土高原地区476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与采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整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农户比例很小,其中,对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用率较高,而对深松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率较低。(2)户主年龄较小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度较高的风险偏好型农户,不仅倾向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而且倾向于采用多项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农业收入比重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较高,耕地细碎化程度则抑制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程度的提高。(3)农户间的频繁交流、网络学习和政府向农户提供补贴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及采用程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参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作业机械的便利性以及作业效果仅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侧重于农户心理机制分析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运用江西省8县554户农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效果展示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最为显著,且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农户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农户意愿的重要因素,且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能够产生正向影响;社会影响对农户采纳意愿和感知易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作用不显著;采纳条件对农户感知有用性、易用性都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对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结论]重视技术的效果展示,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成效的认可程度;开发简捷易行的使用方法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改善技术采纳条件,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农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本文从理论层面阐释了组织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陕西、山西两省725份瓜果种植户的微观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组织支持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间的关联关系,检验了组织支持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不同户主年龄与家庭种植规模下组织支持影响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组织支持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制度支持、工具支持的影响更为明显,组织支持通过增加农户市场准入机会、降低其风险认知的路径,激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时,相较于种植规模小、户主年长的家庭,组织支持对大规模种植户、年轻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家庭种植经验、社会互动程度、农业资产规模、市场便利性等因素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也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Probit模型对农户特征因素、耕地特征因素、农业生产财政和管理特征因素及其他外源性因素对农户采纳决策(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的影响情况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受访农民一般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且对可持续农业生产缺乏了解;农户和耕地特征方面的因素是影响采纳决策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和农业收益是受访农民选择的影响其采纳决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资本可替代性、自雇佣妇女特征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利用冀皖鄂三省的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和Binary Probit模型,以秸秆还田技术为例,考察社会网络、收入不确定对农村自雇佣妇女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并通过二阶段IV Probit进行了内生性检验与讨论。结果表明,自雇佣妇女群体人力资本相对弱势,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比例仅为58.97%;62.66%的农村自雇佣妇女社会网络在较低或极低状态下运行,50.12%的自雇佣妇女面临着较高的收入不确定性;社会网络广度与高度提升可显著促进自雇佣妇女耕地保护行动,而网络强度的影响则不明显;非农收入不确定负向影响自雇佣妇女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但农业收入不确定则并无显著影响;社会网络拓展可以有效抑制收入不确定对自雇佣妇女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不利影响,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通过非农收入实现,在农业收入方面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海南省474个芒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学习方式、风险偏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干中学与社会学习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越强;学习方式与风险偏好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存在交互影响,且干中学及推广服务能够强化风险偏好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加大再教育和再培训投入、搭建技术学习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信息推广制度等角度提出推进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采纳意愿对完善我国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减量替代政策对四类型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前茶叶种植的肥料施用仍以化肥为主,有机肥施用率相对较低。但农户普遍对化肥减施与有机肥替代具有较强的行动意愿。(2)多数农户愿意采纳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改善生产方式,但对于不同类型技术模式的采纳意愿存在差异。(3)农户对"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有机肥+机械深施"模式的采纳意愿受技术支持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茶—沼—畜"模式的采纳意愿则更易受到配套服务政策的影响,"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的采纳意愿受农产品销售服务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认为应根据不同类型技术模式特征施行差别化的化肥减量替代政策,促进我国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入户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并建立Logistic模型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发现,调研区在黑土保护利用中普遍存在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突出、化肥过量使用、保护性耕作措施使用率不高、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户种粮收入、耕地面积、政府宣传与补贴政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配套服务等因素对农户黑土耕地利用与保护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应该建立黑土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农户黑土耕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相关配套服务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户对黑土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入户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并建立Logistic模型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发现,调研区在黑土保护利用中普遍存在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突出、化肥过量使用、保护性耕作措施使用率不高、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户种粮收入、耕地面积、政府宣传与补贴政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配套服务等因素对农户黑土耕地利用与保护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应该建立黑土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农户黑土耕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相关配套服务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户对黑土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揭示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以秸秆还田为例,利用湖北、河南1 77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分化水平下农户采纳意愿的差异性。结果 (1)社会信任、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社会信任主要通过感知利益间接作用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其中介效应分为别为0.165和0.001;(3)从多群组分析结果来看,低水平分化和高垂直分化农户的社会信任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强烈。结论 政府应构建农户高度信任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户多维度价值感知,针对不同分化水平的农户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以切实增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积极意愿,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冀、鲁、皖、鄂4省1372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规模经济效应;(2)地块数和区位条件是限制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客观因素,在土地规模短期不能扩大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技术不具备普适性是该项技术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3)配备秸秆还田服务人员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小规模男性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感知,能显著促进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结论:应从改善机械作业条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进秸秆还田技术,降低技术采纳成本;培育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户认知等方面着手,有效推广秸秆还田的耕作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基于对四川省连片特困地区301户农户的实地调查,运用结构认知法分析了农户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户结构型社会资本差异明显,村干部较普通农户拥有更优的社会网络;认知性社会资本不足,表现为异质性社会信任缺乏;农户的社会网络规模、农户互助行为、农户共享行为、农户对邻里的信任、农户对村委会的信任等对农户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显著。因此,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社会资本,加强农户的异质性社会网络建设,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构建贫困地区的社会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面对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乡村旅游地的地域生态优势对于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农户采用亲环境行为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方法]文章基于江西省婺源县317份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亲环境行为的意愿作为研究主体,并分析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采纳意愿较高。(2)农户个体特征中农户年龄;家庭禀赋中家庭总人口变量;认知特征中推行必要性、风险认知、技术认知变量;社会网络中种植大户、乡村精英及合作社变量;外部环境因素中政府技术支持、市场价格及游客交流均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应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年轻一代农户对提高农户亲环境行为采纳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农户采纳限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技术采纳农户决策行为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户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程度。结果表明,在现行农业经营制度下,农户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普遍采纳不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好友型技术的农户采纳限定因素包括需求意愿、政府驱动式推广体系以及学习能力等。突破既有限定,发挥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福利效应,需政府、市场、涉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农户自身各方面因素复合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