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压力与日俱增。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是保证适度的债务规模和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尽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地方人大的监管主体地位,但实质上却存在监管缺位和工具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地方债务监管的稳健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地方债务监管的主要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债务监管的不足,从"借、用、管、还"各环节提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断蔓延的欧洲债务危机,加重了世界各国对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世界各国政府都开始调整政府债务水平及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近期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同样引人关注,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举债限制比较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没有风险。随着我国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实上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公开或隐蔽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举借了大量债务。未来一年将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在某些局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显现。通过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现状,提出建设性化解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适度举债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举债渠道单一,债务的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国外政府债务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原则;建立和完善债务监管法律体系;强化金融监管;中央政府要担起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职责;积极化解政府过度举债带来的债务风险;不能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不能忽视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不能高估政府债务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债使得土地财政的风险与地方债务的风险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难度。本文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经营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土地为杠杆借债融资的模式可能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暴露出显性风险,而在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法律和监管机制的同时需要启动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走上更加理性和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指挥棒的引导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发展经济,破解资金层面瓶颈,纷纷建立地方融资平台,大肆举债。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放大了整个国家主权信用风险,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债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这成为未来我国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入挽救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具体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6.
祝志伟  倪筱楠 《现代商业》2020,(12):176-177
在我国政府的财政体制内,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发挥着制约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作用,也是约束与监管地方政府性债务行为的重要有效方式。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现行预算会计核算流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优化地方政府债务会计核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文甫  艾非 《财贸研究》2021,32(1):52-68
通过构建包含不同地方政府目标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不同激励目标对政府债务和支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短视带来了实际债务相对于目标债务的偏离,不同政府目标对债务扩张表现出不同的放大作用;合适的债务监管强度可以使地方政府的支出强度逼近居民效用最大化水平,但地方政府行为对相关参数非常敏感,这为确定债务监管强度带来了困难.通过对不同要素的拆解发现,对投资的关注是导致政府支出和借贷行为对债务监管敏感的主要原因,收入目标和税收结构的优化可能是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财政部通过下达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稳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随着债务置换工作的深入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集中还款压力开始得到缓解。同时,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政府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等方面,同时更是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政府对债务风险的有效监管与合理控制。面对这种情况,研究改进完善我国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有重大的意义。在详细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现状,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优化提出了提高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等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债务规模、债务余额结构、债务资金来源、债务资金投向,以及债务期限分布等方面,系统阐述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并以此分析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土地财政和融资平台以及债务的隐蔽性等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性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率提升,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地方政府债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类型及其形成债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旨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使得地方债务问题更加突出。文章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最后,在财政体制、政府行为、地方债管理体系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位.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出发,指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涵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三个侧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从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成翠云 《商》2014,(23):175-176
从新中国成立到实行分税制改革期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一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只是上级财政计划的执行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债务,当时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关注国债立法的问题。1994年国务院宣布进行分税制改革以后,造成地方政府财力相对减少,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才逐渐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众多学者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纷纷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以研究,基本集中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地方政府债务特点以及风险、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和建议等方面的研究上,本文将在这四个方面进行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违约风险剧增,政府破产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通过对我国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企业破产和政府破产关系,提出解决地方债务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政府的债务也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但地方政府的债务的增加,让地方政府的财务迎来了债务风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债务风险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好。本文首先列举一些地方政府会计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府会计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并分析了中央选择在此四省市放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原因。随后,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现存问题以及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相关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试点省市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状况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向债权人直接借入,需要地方政府直接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是相对中央政府而言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概念、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依据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相关策略,希望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于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依托政府性债务在新城镇化建设过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增加。债务管理存在制度未全覆盖,债务增长快,监管难度大,融资平台管理不到位,债务负担大,偿债方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投入、缺乏立法、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融资渠道狭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应加快实现法制化,干部考核问责机制化,规范融资行为,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强化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