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贝 《河北企业》2013,(8):99-99
<正>新媒体—微博的出现对于市场营销者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免费广告的平台,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对企业尤为重要,如何利用、怎么利用,需要去探讨。下面我们就微博这个平台展开讨论。一、概念界定1.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业界并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答案,普遍的理解就是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媒体,加快报纸消亡速度,改变媒体宣传方式。其实,这一判断并不符合世界媒体发展的历史走向,更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及其宣传方式绝不会说消亡就消亡。报业与新媒体之间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关系,而是并行不障、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电视、网络媒体的兴起,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积极寻求与新媒体、新平台的合作成为广播突围的方式。本文将通过对微博的特点研究,旨在分析广播面临的挑战,并探索微博语境下广播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程志忠 《活力》2011,(10):101-10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广播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广播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仍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广播媒体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开辟广播发展的一片新天地。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必须进行变革。与传统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5.
马薇 《活力》2013,(10):104-104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这也标志着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在步入全面发展、成熟、繁荣的阶段,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正式来临。在此之前,广播、报刊、电视这三大媒体各自把持着媒体江山一角,尽管互有竞争,但也算相安无事.与网络媒体这一新兴媒体相比,它们被统称为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6.
试论信息时代校园广播的完善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广播是高校重要的宣传和教育工具,但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校园广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校园广播的信息化建设,拓宽校园广播的渠道、创新广播方式,提高广播效率,是使广播这一传统媒介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孟蓓菲 《活力》2014,(6):101-101
随着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媒体,新媒体的崛起,让广播媒体拥有了可视化的平台,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嫁接上新媒体的广泛性、互动性,让广播媒体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能采写、能摄影、同时胜任摄像和视频新闻剪辑的全媒体记者已经成为媒体产业的新需求。西方的纸媒和广播记者在数年前就拿起了DV和相机,而这种转型,我们却是正在进行时。  相似文献   

8.
郝岩 《活力》2013,(13):57-57
在网络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站等新媒体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极富活力和生机,这也给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威胁。尤其是对报纸而言,“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质媒体将日渐消亡”的言论也已产生。面对这一状况,纸质媒体该如何应对,变不利形势为有利因素,就成为亟须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专题化”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趋利避害的一个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的媒体广播电视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广播电视台本身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广播媒体发展的过程和现状都表明:新媒体环境中的广播电视台依然有其自身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曲睿 《活力》2011,(7):152-15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新媒体业务支持重点新闻网站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性业务,推动网络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有效监管网络文化市场,统一高校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我们提出以各高校的广播站为基础。发挥网络广播灵活多样、校园广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建立全省高校广播网。  相似文献   

11.
关欣 《活力》2012,(10):208-208
这些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日益壮大,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和挑战,面对新的媒体格局,广播如何应对?尤其是交通广播这个特殊的主要针对移动人群的广播媒体应从何处下手,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广播只有更好的发挥独一无二的伴随性媒体优势,才能在扑面而来的新媒体浪潮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从2008年的跨省大营救受到了社会各界这么多的关注,我们更深信了广播的节目魅力以及他独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媒体的发展态势,整个风头几乎被“微博”抢尽了。《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有13.5亿人口,城市人口比例为51%,其中互联网网民比例为44%,达5.9亿人。很多明星、学者的微博已经拥有了超过百万粉丝的拥趸,这不亚于一个主流媒体的受众数量,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传媒“微”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建立起品牌建设的分析策略,为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上注入鲜活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石峭 《活力》2014,(6):97-97
一、广播在同新媒体融合时的优势 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兴媒体的发展是否导致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衰落?对于构建现代传媒产业体系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和回答的时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一些学者按照以传播工具分类的思路将新媒体概括为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一、新媒体时代下员工参与管理的新特点首先,新媒体提升了员工参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报纸、电视、广播各种传统媒体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资源通融、利益共融、宣传互融、内容兼融的新的融媒体时代。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广播电视工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广播电视工程如何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充分和新媒体优势进行融合,并进行创新。本研究通过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工程的创新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推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工程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新媒体?一般来讲,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相似文献   

17.
牟维宁 《活力》2014,(24):43-43
当下,新媒体手段正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传统的广播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广播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移动互联时代,地方广播媒体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我认为,应把创新思路作为破题主要路径,使新闻报道由“高产量”向“高效率”、“高质量”转变,更加强调新闻的有效传播。具体来说,就是“加、减、乘、除”四法。  相似文献   

18.
袁月  李卓 《活力》2010,(8):346-34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亡,相反,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蓬勃发展,不断放大广播的发展优势.使广播事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主要从广播的八个方面阐述广播的发展契机及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三个政务机构微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发现,被认为强化了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政务微博在内容发布上仍以宣传类为主,以微博发布为主导的沟通内容为数很少、对微博的回复率也很低;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政务微博的内容发布形式兼具主动和原创,对于网民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研究者经过分析认为,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社交媒体改变了原有的官民沟通格局,政府传播需了解新媒体传播模式.为此,研究者建议未来的政务微博运营应当利用新媒体特性畅通民众言路,同时也需更长远地积极营造畅通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陈海滨 《活力》2012,(21):97-97
一、引言随着网络媒体、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促使社会快速迈入"全媒体"时代.当前,我国广播媒体正处在又一轮振兴、崛起、自强和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成长期,也处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期.作为广播新闻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生产者,广播编辑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挑战,立足本职,突破自我,创造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