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隋帝,建立唐朝,自称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朝旧钱。从《旧唐书·高祖记》载:"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青铜所铸,青铜成份为铜锡合金,但从开元成份定性可知,开元是用铅锡青铜铸成,铅多锡少,为铅锡铜三元合金。北京毛振伟先生对二枚开  相似文献   

2.
<正>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系闽国,彼时曾以“开元通宝”为面文,铸铅钱行使。此类铅钱,通称“闽开元铅钱”,其版别有多少?以往宥于资材,认为只有三种:小平铅钱二种,面文隶书仿会昌开元,背穿上“福”、“闽”:大铅钱一种,面文隶体兼楷意,背穿上“闽”下仰月。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兴起,陆续出土了大批闽开元铅钱,其版别之多,叹为观止,其中新发现的版别有:  相似文献   

3.
1999年夏,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石桥镇出土一批开元通宝,约3000余枚。时隔不久,与之相邻的襄樊市宜城县城关镇也出土一批开元通宝,近2000枚。这两批钱币十分相似,所出钱币均钱体规整,锈色均匀,铜质发白,轮郭深峻,文字纤细,异常精美。两批钱中均无会昌开元钱,钱径大多数在2.5厘米左右,略大于初唐开元。因此可以推断这两批钱应为盛唐时期同一时期和同一铸地的钱币。这两批钱币中版式丰富,如右挑元、双挑元、断舟通、面星、背星及月纹者很多,虽然经过多人挑选,笔者仍挑选了一些很有特点的钱币,有些较为少见。现选拓15枚附后。如图1,开元通宝大字,“…  相似文献   

4.
笔者收藏有一枚面文为"太平通宝",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花钱,直径70.5毫米、厚5毫米、重127克,文字工整、铜质精良、纹饰精美,钱型硕大厚重.面、背缘上都镌刻有双龙抢球、海水朝天圭纹,古气盎然、气度不凡,当属宫钱无疑.提到宫钱人们自然会想到是清宫钱,但笔者总感觉它似曾相识,钱型纹饰并不象清官钱,经深入研究,认为此钱是一枚太平天国大型宫钱.  相似文献   

5.
“唐国通宝”钱,是显德六年(959年),南唐中宗李璨铸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一文当开元钱二文。钱文有篆、隶、真书三体,均可配成对钱,开对子钱之先河。2007年10月底,陕西宝鸡凤翔县农民取土时。挖出罐装“唐国通宝”钱数千枚,被几个人瓜分。今仅收购到174枚。整理时从中选出不同版别和较为特殊的钱币24枚(见附表)。经分析,认为出土的这批“唐国通宝”钱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6.
董鹏冈 《西安金融》2003,(11):61-62
近来,整理所藏,发现几枚唐开元通宝钱较为特别,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共同鉴赏研究。图1,开元通宝,中开门,扁口井,短一元,通字末笔略上钩;熟坑,红古铜色包桨,径2.5,穿径0.7,厚0.1cm,重3.5g;面文开宝间,靠穿左上角有一小星,背左下外廓内侧一竖月纹。此钱精整可爱,令人爱不释手,属唐初武德开元。捡选自神木县城一铜匠旧藏的5公斤左右唐宋古钱中。图2,开元通宝,小开门,方口井,通字三点顿连,通字末笔的钩向内收,元字第二笔左挑而收笔下顿。熟坑,钱色灰白闪黄,径2.4cm,穿径0.6,厚0.1cm,重3.25g,属会昌开元钱,为零星集得。图3,开元通宝,型制同图2,但厚…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  相似文献   

8.
公元925年闽王审知卒,其子延翰、延钧相继立。延钧立未久,即称帝建元,国号闽。闽国的政权王审知统治近三十年,所铸货币有铜、铁、铅钱大小两种,钱文“开元通宝”。大铜钱背穿上巨星,铅、铁大钱或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及穿上星者。  相似文献   

9.
戴政 《西安金融》2004,(12):61-61
8月中旬.焉耆老城四十里城子出土了一批开元钱.得知情况后,托焉耆朋友找了近二百枚.先前告之均是红铜质开元,但接手后发现青铜质占大多数。这批钱锈蚀较重,少部分铜质已被氧化得和锈融为一体,或铜质发黑分辨不出是什么铜质了。从中找出7枚锈蚀较轻品相尚好红铜质开元钱,这批开元钱青铜和红铜的均铸造得规整,光洁、精美。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从曲阜一泉友处征得一枚南宋“淳熙元宝”背穿下“正”字折二钱(见图)。是钱品相很好,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者为钱监名,背正字者较罕见。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  相似文献   

11.
《钱币研究》2002年第9期刊发林染同志《新发现的开元奇钱》一文,笔者基于林文所说“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的意见,与林染同志探讨对此钱的看法。首先林文认定此钱:“明显属于初唐铸币。”我们看法是相同的。然有以下几点持不同观点:首先此钱《中国钱币》2001年第1期50页俞凉亘同志《唐东都西苑遗址区开元通宝钱窖藏清理简报》一文中称:“星纹开元……Aa型:21枚。光背。‘通’字下一星。‘通’字甬部上笔开口较大,走部前三笔呈三撇不相连。‘元’字首横较短,次横稍显左挑,且两横较近。‘宝’字尔部末两笔为两点。贝部较窄,内两横…  相似文献   

12.
蒋将 《西安金融》2011,(8):85-86
合背钱,指把两枚钱的背合铸在一起,是铸钱时误用两件面范而铸成的钱,所以两面的钱文完全一样。泉界对两面钱文是同一个方向的称“正合背”,一正一反的称“倒合背”,一竖一横的称“十字合背”,等等。最早的合背钱为战国的空首布,如“武”字空首布,“安阳”字平首布等,  相似文献   

13.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北宋哲宗元年间铸过小  相似文献   

14.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图1),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5.
袁林  和广汉 《西安金融》2003,(12):62-62
《文物》杂志2003年第8期刊出,1993年12月,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在市东郊长淮机械二厂住宅楼工地,发掘清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出土器物47件,有陶俑18件,陶骑马(驼)俑8件,陶制动物模型8件,陶制生活用具8件,石墓志1合,钱币2枚,瓷钵1件,铜珠与骨珠各1串。“开元通宝”钱2枚(M1:46)。  相似文献   

16.
一、开元通宝钱制的产生及意义唐承隋制,货币制度以钱帛为主,金银有时也用作货币支付。唐初,结束五铢钱制,如行通宝钱,历史1300余年,我国货币形制步入通宝钱制时期。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隋钱,效法西汉五铢,铸“开元通宝”, 取代五铢钱制,发展成新的钱币体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影响很大。主要意义有:(1)再次肯定钱币形制为外圆内方,肉好背有周廓。钱径2.4cm,币材为铜,重约4克。该钱式为以后历代王朝铸币的标准。(2)结束了以重量为钱币的  相似文献   

17.
早年在南宁市钱币市场上购得一枚背"花廓"洪武通宝小平钱(图一),该钱,面"洪武通宝"直读;背为"花廓",钱直径为23.1毫米,穿8.5毫米,厚度为1毫米,重2.7克.钱通体褐色浅锈包浆,有少许绿锈.以前对该币一直不在意,当"花穿"钱对待,近期同古泉同好交流时,大家认为同"花穿"钱不一样,应为"花廓"钱,以前尚未见过此类,背"花廓"钱,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8.
唐会昌开元以钱背众多的州郡名,而为研究与收藏者所关注。而它的面文与背字在版别、字位与字形上则变化更多,但长期以来却少有注意。面文上如图13为“短一元”,图9为“小字元右挑”;背字上图1为大“昌”,图2为小“昌”;图4为大“越”,图5为小“越”;背字变异如图8为右“广”,图  相似文献   

19.
史志对古钱的铸地及钱局规模少有记载,因之古钱学有一些问题难以解答.就广西而言,如唐代开元通宝背"桂"字钱,五代十国南汉乾亨重背"邕"字铅钱,明代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桂"字钱等,其铸地在哪里?钱局规模怎样?铸额多少?尚难得到确切答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早铸行铅质钱币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当属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据《十国纪年·闽史》记载:"王审知为闽王,梁贞明元年,汀州、宁化县出铅,置铅场.二年铸铅钱,与铜钱并行."所铸铅钱有大铅钱,钱文为"开元通宝"(图1),背穿上闽下月(图2);小平铅钱背有"闽"、"殷"、"福"等字.但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1]同在五代十国,刘隐割据广州一方,公元910年为后梁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其弟刘龑(yan)继职.公元917年,龑(yan)称帝于番禺(今广州),改元乾亨,国号大汉,史称南汉.《十国纪年·汉史》载:"龑(yan)以国用不足,又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公元918年即开铸"乾亨重宝"光背铅钱(图3),据《广西历史货币》所载,在广西南宁、玉林等地曾多次出土过背"邕"、背"邑"的"乾亨重宝"铅钱.南汉政权还曾在桂州(今桂林)铸行铅质"开元通宝"五五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