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现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则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狭窄,收益率偏低,不利于社保基金的增值,亟待拓宽投资渠道,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二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加快社保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建设,以确保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资本规模以及资本市场和海外市场投资等运营现状,并通过对国外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分析对比,指出我国社保基金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监管.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资本规模以及资本市场和海外市场投资等运营现状,并通过对国外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分析对比,指出我国社保基金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监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来源,资本规模以及资本市场和海外市场投资等运营现状,交通过对国外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分析对比,指出我国社保基金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监管。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实现其保值增值的基本途径就是参与有效的投资运作。本文基于我国目前状况,并结合国外经验,对社保基金的相关投资渠道进行相关探讨,以期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这一目的,更好地发挥其稳定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数量限制模式相比,谨慎人规则的监管模式有利于养老金管理机构根据基金的状况和市场状况确定基金投资政策,提高基金资产分散风险和获取更高投资收益的能力。目前,我国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作中逐步引入谨慎人规则的时机业已成熟,相关法律应逐步放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品种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主要发挥理事会在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和风险控制中的核心作用,由理事会根据证券市场的情况独立决定社保基金的投资政策,并通过委托投资合同和委托投资方针,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品种及各品种的比例进行约束。  相似文献   

7.
国外社会保障基金运用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和增值。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工具有限,投资收益率较低,投资渠道单一,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经验,鼓励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多元化,谨慎推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稳妥推进基金投资海外市场,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8.
郑晓玲 《经济论坛》2007,(1):98-100
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币场为社保基金拓宽投资渠道、规避风险、保值增值提供了有效途径,社保基金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角之一。由于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其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其安全性、分散化的投资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保基金通常采取指数化投资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我国的全国社保基金自2001年人市以来备受各界的关注,2005年7月,全国社保基金直接入市,社保直接投资A股以指数化运作方式为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未直接披露相关信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的《2005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度报告》中直接投资包括指数化投资。证券媒体对此有报道。此现象可视为指数化投资的操作技巧)。在获准2006年5月1日后到海外资本市场投资之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对海外投资的要求也是进行指数化投资(详情请查阅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网站2006年4月29日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关于选聘境外投资管理人的公告》)。社保基金指数化投资是否能获得预期的效应值得我们研究,以为今后我国规模日益增长的社保基金的证券投资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和增值。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工具有限,投资收益率较低,投资渠道单一,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经验,鼓励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多元化,谨慎推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稳妥推进基金投资海外市场,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现状 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增值的主要渠道是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但近年来,央行连续7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也随之下降,使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率人人降低,社保基金的潜在风险极为突出,未来支付压力很大,在通货膨胀时代并不能达到保值增值,因而需要开拓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社保基金从2001年起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管理运作,这部分基金除了存银行、买国债外,还可以用于债券、基金、股票等投资。到2002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为1241.86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