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赵海龙 《活力》2011,(2):125-125
建筑给水及水暖系统已成为近代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耐久年限远不如建筑物主体那么长。如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国家性或国际性的I级建筑物.其耐久年限一般要超过100年;耐火等级不低于三级的公共性和居住性的II级建筑物.其耐久年限也在50—100年;耐火等级不低于三一四级的一般公共性和居住性的III级建筑物即我们目前常见到的多层建筑物,  相似文献   

2.
一、使用年限短已成为我国住宅的突出问题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以主体结构确定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国家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也规定,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可是,建国以来所建设的住宅,很多寿命并未达到50年即被拆除,近年来被拆除的,还包括许多80年代以后建造的多层甚至高层住宅。在近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片飘红的形势下,各地大拆大建愈演愈烈。据统计,2002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  相似文献   

3.
王涛 《价值工程》2021,40(31):98-100
城市建筑是我国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按照现行规范,普通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其中,大量的建筑由于使用功能改变、环境变化及耐久性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从经济和其他特殊因素考虑,一部分已经用满使用年限的建筑须保留或经改造继续使用.正因如此,在许多建筑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改造加固.故综合城市建筑特点,详细阐述了对其加固设计改造策略,以期对同行业者有所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铝合金型材在建筑上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当今的建筑,其使用年限至少要有一百年以上。在此期间一般是不允许对铝合金构件进行更换的。而建筑铝型材的使用环境却十分恶劣,它要长期经受风吹雨淋和日晒,要经受工业酸雨,沿海地区还要经受大气中盐雾的侵蚀。因此,要求建筑铝型材在室外静止条件下具有永久性的防护性能。同时,作为结构件,还要求它具有较高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正001.我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去年土地成本计入房屋原值后形成固定资产并按建筑物的最低年限20年计提了折旧,但有的说土地成本不得计提折旧,应按无形资产摊销,那我公司的账务处理是否恰当?另外,因为土地是按使用年限50年来摊销的,那么按土地账面价值计提的折旧与按使用年限计算的摊销额之间的差额是否要  相似文献   

6.
毕玉方 《价值工程》2021,40(15):145-147
为了满足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目的,CL现浇复合混凝土剪力墙应实现保温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与主体结构的耐久性相匹配,在明确使用年限及环境类别、材料要求、构造措施、施工细节等方面应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7.
数字     
《房地产导刊》2014,(9):71-71
正132年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132年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2010年,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曾表示:"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  相似文献   

8.
毕玉方 《价值工程》2021,40(15):145-147
为了满足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目的,CL现浇复合混凝土剪力墙应实现保温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与主体结构的耐久性相匹配,在明确使用年限及环境类别、材料要求、构造措施、施工细节等方面应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提倡"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大,原有的一些建筑交通设计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人性化"的要求,"和谐建筑"实际上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建筑的安全疏散、水平交通、垂直交通等方面简述建筑交通中的人性化设计特点,提倡设计应以"以人为本"、"人性化"为设计的原则,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一个体贴入微、充满人情味的无障碍建筑的设施和环境,共建"和谐建筑"。  相似文献   

10.
史纪检  王国梅 《企业导报》2014,(13):140+38-140
建筑物的使用是否正常在很大程度上与地基不均匀沉降有直接关联,而后者是一个重要的土力学问题。为了预防或处理建筑地基中产生的不均匀沉降现象,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必要对该项施工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避免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延长其使用年限,预防工程事故的发生。本文首先介绍了导致建筑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对不均因沉降的施工处理技术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孙超 《企业技术开发》2010,(12):129-129
中国土木工程建筑的设计规范,在建筑承栽能力的安全性、牢固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安全标准,总体上均低于国外相关规范。在调整结构安全标准设置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建筑类工程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应当引起中国有关主管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建筑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年限的要求;对于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应实施定期的强制性的安全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经过了两度对接:以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波及国内为起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不仅因战乱出现过明显的时间断裂,也因政治、经济等原因几度起落。"对接"期锁定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代留学归国建筑师的职业阶段,以及1980年经济体制转型之后当代本土建筑师的创作活动。而"对接"意味着充分的信息共享、相互理解和同期的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我们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建筑结构领域,尽量延长其使用年限就是最大的节约。可是,我国建设部于上世纪80年代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民用建筑结构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进行拆除,在我国也是司空见惯。许多业内外人士对此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14.
葛梅英 《科技与企业》2012,(16):223-224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建筑场地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弯片区,靠近海边。建筑物一幢12层的主楼和3层的附属楼,建筑高度57米,设置地下室一层。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上部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下部基础采用冲钻孔灌注桩。建筑+0.000的黄海标高为5.85m,地下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导刊》2011,(2):58-60
在第八届中国地产经济主流高峰论坛的"中国主流地产产品创新发展"分论坛上,瀚华总建筑师冼剑雄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现状与未来"的演讲。他从建筑师的角度,梳理出中国建筑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形,种种国际建筑思潮中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的部分,中国建筑的现状、困惑与思考,以及未来发展必须注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个人住房贷款: 一、贷款对象: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贷款期限: 人民币贷款最长不超过30年。 一般外汇贷款最长不超过5年,并且借款人年龄 加上贷款年限最长不超过65年。 三、贷款利率: 贷款期限为5年以下(含5年)的:贷款年利率为 4.77%;贷款期限为S年以上的,贷款年利率为 5.04%, 四、贷款额度: 住房贷款不得超过所购住房评估价值的80%。 一般同时不得超过贷款行规定的最高贷款限额。 一般商业用房不得超过评估价值或实际合同成交  相似文献   

17.
李频 《上海房地》2010,(11):60-60
"绿色建筑"为什么还要成为"幸福家"?这是基于笔者对低碳城市和绿色建筑的深层次理解。首先,绿色建筑的价值最终应当体现在居住者的生活品质中。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引导人们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质,让居住者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蔡利 《企业技术开发》2012,(11):129-130
近年来我国建筑质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建筑行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尤其是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一些不合格建筑企业倒闭,一些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建筑质量有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然而建筑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建筑质量问题小则影响建筑的外观,大则影响建筑的安全性及耐用性,甚至在使用年限内就出现质量问题造成财产损甚至是失威胁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9.
建筑外墙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外墙的功能.外墙除了具有承重的作用,还具有保温的功能,其保温效果的发挥与建筑材料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使用先进的建筑外墙保温技术以及保温材料,可以大大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还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性,提高住户的满意度.对外墙的内、外保温技术以及保温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建筑抗震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设计基准期、后续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类别之间的关系以及抗震鉴定中荷载的调整方法和调整系数,建立了不同使用年限建筑的地震作用参数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系数,以期达到运用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对建筑做出正确、可靠的抗震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