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基于成渝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调查数据,揭示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行为态度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盘活闲置宅基地与带动就业机会等利益的感知,是激发其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3)主观规范→感知利益→农户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感知利益→农户行为、行为态度→感知利益→农户行为三条传导路径驱动下,政策宣传、邻里示范、制度法规、收益分配均能更好地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促使其感知利益而进行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研究结论:应健全宅基地发展权转移制度法规,构建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发挥邻里示范作用,增强农户与政府间的信息对称,进而提升农户对感知利益的有效权衡,促使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态补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农户生计及生计策略。厘清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及影响路径,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盐池县为研究区,根据318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1)农户生态补偿感知利益对其感知价值和适应性具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其感知价值和适应性具有负向影响,感知价值对其适应性产生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维度中,社会利益对感知利益作用力大于经济利益。感知风险维度中,农户发展风险对其感知风险作用力大于自然风险,感知价值对其适应性作用力大于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形成“低感知利益—高感知风险—负向感知价值—低适应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模式。[结论]亟需发挥农户感知利益和感知价值的正向作用,联结农户“自主性”和“诱导性”行动路径,自下而上响应生态补偿改进政策,提升农户生态补偿适应性,保障生态补偿实施成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剖析农户环境友好型耕地保护技术的采纳意愿与行为响应规律,为推广环境友好型耕地保护技术、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效果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方面变量均对农户技术采纳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影响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2)农户的生态理性、邻里之间的交流和示范、有效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服务都能更好地提升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意向。研究结论:(1)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户的生态意识;(2)注重推广示范,发挥农户邻里之间的技术传播作用;(3)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增强农户应用环境友好型耕地保护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明晰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重要议题。文章旨在探讨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从资源禀赋视角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方法 基于黑龙江省兰西县312份经营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及多元有序Logistics模型,探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信息资源等资源禀赋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结果 农户是否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受人力资源禀赋(黑土地保护责任义务认知、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然资源禀赋(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签订承包合同、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经济资源禀赋(农业收入、家庭总收入),社会资源禀赋(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与土地托管)和信息资源禀赋(政府是否宣传黑土地保护政策、是否为中心村)的显著正向影响;上述因素除黑土地保护收益预期、自有承包地面积、是否转入黑土地、经营黑土地细碎化程度、农业收入、是否为中心村外均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为更好地推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应强化农户黑土地保护“责、权、利”认识,提高农业收益预期;进一步稳定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因地制宜发展黑土区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中心村信息资源优势,多渠道开展黑土地保护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究农户土地托管行为的决策机制及其发展趋势,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 机衔接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户土地托管行为决策符 合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分析框架,兼具“诱导性”和“抑制性”双重逻辑;(2)农户土地托管意愿是产生土地托管行为 的主要动力,农业经营情况是遵循“抑制性”效应负向影响农户土地托管行为决策的重要系统,农户土地托管认知是遵 循“诱导性”效应正向影响农户土地托管行为决策的有效系统;(3)“务农热情→耕种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 →刺激务农热情”闭合回路是抑制农户土地托管行为的底层逻辑,认知的“诱导性”效应从长期来看作用效果有限,且 存在时滞性,需求“抑制性”效应将对农户行为起主导作用。研究结论:缩小农户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差距,充分发 挥村集体的信息传播与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农户土地托管顾虑是未来土地托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也为政府制定引 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以河南省滑县410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感知利益、社会网络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感知利益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且感知经济利益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感知生态和社会利益;(2)社会网络对农户质量耕地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且宗族性网络较朋友圈网络影响更大;(3)宗族性网络能够通过对感知经济利益的显著影响,促进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发生,而朋友圈网络能够通过对各维度感知利益的显著影响促进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发生;(4)上述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形成路径中,不同年龄代际和耕地经营规模的农户群体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在推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进程中,要注重强化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的利益感知,充分利用和拓展农户的社会网络。此外,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年轻化和经营规模化,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农户感知利益和社会网络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户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决定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此研究分析影响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及行为的相关因素及路径。方法 文章基于新疆各地州的352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结果 (1)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政策的引导、感知利益和绿色生产意愿与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呈正比,感知成本则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具有负向作用。(2)农户的绿色认知越清晰,绿色生产意愿越强烈,政府的政策补贴和推广力度越强,越能刺激农户进行绿色生产行为。(3)农户感知到花费的金钱、劳动和精力越多,则会削弱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结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和感知利益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均有正向作用,其中各项指标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对而言,农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感知利益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究农户土地托管风险认知对其土地托管决策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为政府制定推进农户参与土地托管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风险认知对农户土地托管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效应,其中自然、市场风险认知具有正向效应,政策、契约风险认知具有负向效应,且契约风险认知的影响效应最强;(2)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市场风险认知通过行为态度影响土地托管决策,自然、契约风险认知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土地托管决策,主观规范可以增强农户风险认知的诱导效应,削弱抑制效应;(3)风险认知整体抑制农户参与土地托管,农户对托管机构的不信任是抑制其参与土地托管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为推进农户参与土地托管,应从加强农户土地托管认知,提升土地托管机构自然、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强化农户契约意识和相关政策宣传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主观认知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揭示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从而提出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可将农户的认知显化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他们共同影响了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2)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是综合了流转意愿与事实行为的概念,可分为流转与非流转行为两大类;(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类外援潜变量会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强;(4)在三类外援潜变量的可观测变量中,就业情况、经济收入、亲友支持、已流转者示范效应、政策扶持、流转难度是农户参与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现阶段农户主要依据经济利益、关系亲密社会成员的态度和交易成本来判段是否参与土地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应尊重农户的认知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对推动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利用东北黑土区的733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政府规制在农户感知价值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1)农户的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愿和行为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其中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感知风险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2)政府规制在农户感知价值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发生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激励型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户技术采用意愿向采用行为的转化,约束型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农户感知风险对技术采用意愿的负向影响。结论 地方政府应通过提升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感知利益、降低感知风险、优化激励型和约束型政策等方面,引导黑土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探究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作用机理的区域差异,以期寻求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方案。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符合倒“U”型特征。(2)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引导性规范在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激励时占主导,而模范性规范在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约束时占主导。(3)宿迁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正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的间接正向影响,政策规制是退出意愿的负向指标。徐州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均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苏州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政策规制正向影响退出意愿。常州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负向影响,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负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为中介的间接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程序,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农户风险意识,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诉求,遵循间接引导性的行动逻辑,促进宅基地退出意愿向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多主体协同”对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厘清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提升的内在逻辑,为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主体关系、协同态度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协同能力对流域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仍不尽人意。(3)主体关系是影响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关键变量,在协同态度、协同能力对运行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参与者决策是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高质量关系主要受沟通、信任及公平的影响。(4)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高质量的主体关系更能提高受益区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流域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研究结论:为发挥“多主体协同”在提升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方面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加强异质性主体对共同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期待与信心,提高各主体生态保护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利益相关者间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梳理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认知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检验,促进宅基地退出政策完善和研究发展。研究方法: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结果:基于38篇文献、115个效应值、21 559个农户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服务评价、市民化感知和所有权认知的正向影响,同时受到风险预期和祖业观的负向影响;在影响程度方面,行为态度、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相对较强,市民化感知较弱;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欠发达地区的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和所有权认知的影响比发达地区强,而服务评价影响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立宅基地退出政策设计、执行、评估、宣传及配套保障的完善流程和分类治理体系;探索多种方式促进宅基地改革与农户祖业观等非正式制度的融合;欠发达地区需更重视农户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宅基地认知水平,发达地区要更注重提升政策执行水平;更多视角的影响因素和异质性来源探索是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存在悖离,制约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农产品生产的进程。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构建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2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其交互项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以及农户的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在上述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的悖离,而主观规范的影响则相反;(2)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在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3)土地细碎化程度在行为态度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4)生产专业化水平在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在主观规范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以及收入水平的影响,以期揭示和评估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湿地生态补偿效率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模型及广义精确匹配法。研究结果:(1)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有助于农户生计策略转变,可提高农户生计非农化及多样化程度。除此之外,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实际经营耕地面积、金融机构借贷以及家庭社交情况等也会对农户生计策略产生显著影响。(2)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整体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可使政策参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增加6 459元,家庭人均收入增加1 756元。(3)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不同类型的生计收入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商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具有负向效应。研究结论:政府应继续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多元化综合性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农户由传统的“单一生计”转向“生计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拓宽农户增收途径,降低农户生计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以此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双重目标,保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揭示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以秸秆还田为例,利用湖北、河南1 77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社会信任、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分化水平下农户采纳意愿的差异性。结果 (1)社会信任、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社会信任主要通过感知利益间接作用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其中介效应分为别为0.165和0.001;(3)从多群组分析结果来看,低水平分化和高垂直分化农户的社会信任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更强烈。结论 政府应构建农户高度信任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户多维度价值感知,针对不同分化水平的农户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以切实增强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积极意愿,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多项Logit模型。研究结果:(1)样本区域农户具有较高的受偿意愿,96.67%的农户愿意接受人为活动限制补偿,75.78%的农户倾向于按受影响程度计算受偿意愿;(2)寻乌县、安远县、郧阳区和房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分别为2 988.02~3 164.53元/(户·年)、2 473.25~2 560.41元/(户·年)、1 884.07~1 917.27元/(户·年)和1 391.41~1 426.34元/(户·年);(3)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低、家庭支出较低、劳动力数量较少、林地面积较大、政策熟知程度较低、政策作用感知较强、政策支持程度较低、政策公平感知较差以及所在地区为寻乌县和安远县的农户选择按受影响程度计算受偿意愿的概率更大。研究结论:加快建立基于农户参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按受影响程度计算的补偿标准以及充分重视补偿标准的差别化,是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政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探究农户对国家公园试点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认知、态度、参与及支持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从主观意识层面提升农户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方法]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提出农户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成本/收益感知、满意度、参与行为、支持行为等5个潜变量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假设并进行验证,同时探究各个观察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结果]农户对于生态旅游呈支持态度,其收益感知高于成本感知,对未来发展政策的满意程度高于现状满意度,参与方式主要是参加相关部门或旅游景区组织的管理培训和市场推广活动;农户生态旅游收益感知、满意度及参与行为与其支持行为正向相关,成本负面感知与支持行为负向相关。[结论]农户的支持和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提升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和支持度,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农户利益诉求,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宣传,从而激发农户对生态旅游的正面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差异,以期评估和揭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农户福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模型和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户参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参与“造血型”补偿政策具有正向作用,家庭生产性耐用品数量、耕地面积和质量、距乡镇中心距离对农户参与“造血型”补偿政策具有负向作用。(2)相比“输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参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的农户总收入减少4.2%,但非农就业概率显著提高26.4%。(3)“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发展机会型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释放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对资源依赖型收入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继续优化“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采用多元化措施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以拓宽就业增收途径,以保障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价值感知—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的逻辑,分析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意愿的影响,以期为耕地质量保护相关政策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陕西省637户农户调查数据和双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愿意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农户占所有样本的56.4%,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支付意愿水平为1 157.4元/hm~(2 )·a;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感知和情感价值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的一般经济价值感知、一般生态价值感知和特殊情感价值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程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特殊社会价值感知能够显著促进其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同时,受访者的年龄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有较强的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耕地经营意愿越强的农户,其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概率越大;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地块数量越少的农户,其耕地质量保护参与程度越高。研究结论: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应在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两个阶段进行识别,在帮助农户树立耕地感知体系的基础上,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应以提高耕地经济收益水平为前提,加强对农户关于耕地质量保护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对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农户要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