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最常开展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的交流也多集中于此。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促进居民进行交往、活动,改善邻里关系。本文以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要素为基础,并通过对月牙塘小区的实证研究,把交往行为和居民行为特征作为评判公共空间规划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对其从空间组织、行为类型以及行为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以期为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夜间公共空间是城中村居民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基于对珠江三角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研究,结合珠三角城中村社区夜间公共空间现状与居民的活动行为特性,以居民对夜间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感受与活动需求为基本依据,从空间整理、时间管制、行为模式、个体特性四方面对城中村夜间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契合居民的行为倾向需求,激发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城中村夜间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3.
在面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居住地作为最重要的锚点之一,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最为常用的地理背景范围。但是综合考虑到居民的整日活动安排与地理背景的动态性,居住地以外的地理背景同样对居民活动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结合城市中不同区位地理背景影响差异性,对西宁市城市空间居民的活动空间、地理背景分异进行讨论,以验证各区位采取不同地理背景范围时其中的建成环境对居民活动的解释力,总结行为分析时适宜的地理背景范围。研究认为中心城区居民受强制性工作活动影响,仅以居住地为地理背景范围时,建成环境对活动空间没有显著影响,扩展到活动地的地理背景范围时可以对居民活动空间进行解释;近郊区以居住地和活动地作为地理背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空间行为进行解释,活动空间模型更优;远郊区考虑活动空间地理背景时可以对空间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一方面对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补充了实证说明;另一方面对理解居民生活方式与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居民老龄化严重的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简称“双老”社区),居住密度大、老龄人口比例高、公共空间与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老人对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需求。在一些管理较为松散的社区内会出现居民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的现象,通常以自发搬置座椅、搭遮阳棚等方式呈现。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简称“自建空间”)是在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及其空间实践的见证,其背后居民需求与物质、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以广州越秀区某“双老”社区为例,分析居民自建空间的布局特点及环境特征,对比既有公共空间,探讨居民自发建造行为与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关键要素对相同类型空间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此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以居民使用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基础;同时,将居民自发微观建造行为视为使用者的空间权利,通过关注日常建造行为将建筑学研究视角从单一物质空间转向与人互动的社会空间中。  相似文献   

5.
梁玮健 《价值工程》2012,31(15):84-85
社会交往是当代博物馆公共活动的核心内容。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在新建博物馆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在这种趋势下的博物馆公共交往空间设计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试图归纳出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游憩空间研究中,郊区居民的游憩行为往往被忽略,另外,行为地理学的一些理论命题需要进一步验证.选取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作为实证研究地区,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郊区居民游憩行为的空间特点、决策影响因素与过程,以及游憩行为的事后评价.研究发现:郊区居民的游憩地点选择呈现距离衰减规律,自然型与锻炼型活动在内圈层比例较高,娱乐型与交往型活动在外圈层比例较高.行为决策中的主观因素,如感知信息、偏好等在郊区居民游憩行为决策过程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对当前社区游憩环境感知好、认同高、偏好高的居民,更容易选择在社区附近活动并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行为结果与当前感知而非过去感知正相关,表明居民的感知印象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着调整过程.另外,居民的行为方式与其对游憩活动的评价相适应,对回龙观居住越满意的居民在社区附近活动的频率越高;不满意居民的应对策略则受到了客观能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9):201-203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是否有活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但现在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逐渐丧失。因此,重提街道应是交往的场所而不只是交通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沈阳中街为例,通过调研,分析现状存在问题,对人性化商业街区重要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期待塑造更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康远娥  唐文  郭磊 《价值工程》2015,(2):105-106
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居住区的调查,针对目前儿童邻里交往现状,从环境行为学入手,对影响交往行为发生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间的形态,对适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交往空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健康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一个议题。健康住区作为最基本的健康单元体,承载着居民最本质的健康活动——居住和生活。住区外部空间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千篇一律的住区外部空间建设,导致住区外部空间利用率不高、创造邻里交往机会不多,缺少人情味等,不利于健康活动的展开。而目前对住区外部空间的研究,仅集中在对规模、大小、形态、空间划分、交往空间等方面,缺少对健康的考虑。文章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从健康的本质身体(不同年龄段)、心理(行为)、适应社会(场所)3个大的方面,对城市居民住区外部空间健康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健康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模式语言,以期对后续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及改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对于城市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城市传统交往特征与当前交往特征的转变,并结合对城市交往空间使用现状的评价,以提高城市居民交往机会为目的,提出了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郑亦乔  唐文 《价值工程》2014,(26):124-125
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的充分研究,分析了促进老年人交往的居住空间的特征,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并讨论了老年人所需的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对老年人交往空间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理解,运用观察法、 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分析了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衰败、 村落的情感基础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关于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传承与建设的思考,探讨更具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公共交往空间,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建设老年宜居环境成为不容忽视的议题。社区公共空间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但现有城市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尚未全面考虑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亟待适老化改造。文章选取长沙市寿星街社区作为老旧社区典型代表,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属性,同时通过空间观察、行为追踪及访谈等方法采集老年群体的行为特征,提取环境-行为对应模式,分析适应老年人行为需求的社区公共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为老年宜居社区与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提供空间指引。  相似文献   

14.
城市老人、儿童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适宜性提出更高要求,老人、儿童是参与社区活动的主体人群,良好的环境既可以增进老人邻里交往、提升归属感,也促进了儿童游戏活动,减少肥胖、孤独等不利因素。基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天津市5个社区发放问卷、小组访谈、观察、行为地图等方法收集了老人、儿童的主观空间认知、活动需求、环境偏好数据,用二元和多元的统计方法量化分析老人、儿童的主观评价、活动需求、环境偏好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最后结合居住区规划、景观等设计理论提出适宜性社区公共空间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中国大城市周边涌现的巨型居住社区现象,基于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调研数据,利用GIS软件对巨型社区居民出行的时空路径和活动分布进行刻画,总结出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工作、购物、休闲活动空间特征和整体活动空间模式,探讨这种独特的郊区物质空间对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并通过郊区巨型社区与内城、郊区普通社区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意义,剖析巨型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巨型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大玉  凡来  刘洋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38-44,封3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将空间句法的模型应用到公共空间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利用视域分析、深度值和整合度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实地观察法,构建出由三种空间句法模型组成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评价体系.分别对潜在可提升的公共空间、不同人群活动行为特征以及活力和功能未匹配的空间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有待提升的空间,并结合空间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总结空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对策,以指导具体的公共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6,(29):197-198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体验式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引导人们商业活动的主体。人们的购物行为已经不仅仅是购买商品,享受优质的服务水平,还与交往、观光、娱乐密不可分。文章尝试以深圳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海岸城片区的商业街外部公共空间为例,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视角来分析商业街室外公共空间形态的要素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刘秋勤 《价值工程》2014,(23):124-125
高校交往空间作为信息传递、休息娱乐、学术交流的场所,在当下日渐成为高校建筑创作的要点。本文基于高校自发行为研究校园建筑优质交往空间,并对其文化意境氛围的营造方式做出简要解析。以期诱导和深化师生自发行为,刺激其交往与创造性,为校园动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周岱霖  胡嘉佩  吴丽娟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24-中插28
小微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提升其活力与品质对提高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州中心城区小微公共空间空间活力和使用特征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分析小微公共空间特性与空间活力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邻近地区人口密度及功能混合度、可达性、设施功能配置以及绿化配置是影响小微公共空间活力的五个关键特性.基于分析结论,研究进一步从布局选址、空间设计与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明确活力导向的小微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指引.通过建立小微公共空间系统性管控指引,为我国特大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中国快速老龄化与棚户区交往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充实老年人生活和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为目标,研究对棚户区的交往空间进行适老性改造。以交往空间的适老性类型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剖析了适于老年人活动和情感驻留的空间元素,分析其对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的设计方向,提出了各种空间的适老性改造设计方案,以期待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向适老性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