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月30日,七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五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齐聚北京,参加“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群星闪耀的背后,我们不禁感慨:中国经济学家什么时候才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至高荣誉?  相似文献   

2.
张文春 《财政研究资料》2007,(3):F0003-F0004
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直是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于2006年8月第二次向国际财政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英文缩写IIPF)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笔者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前景?”。本次调查收到来自该协会的经济学家的10多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笔者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当然有些是非学术争议性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家》2009,(11):I0002-I0002
“2009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于今年1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论坛上,几位诺奖得主以及中外知名经济学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送上了他们最衷心的祝福。尤其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已经是第8次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了,  相似文献   

4.
张杰 《中国金融》2005,(18):67-67
如今学习经济学的人,一定很难体会改革开放头几年人们学习经济学时的感受。起初,除了所谓“苏联范式”谱系的各类教材,几乎不见现代经济学的踪影。后来,情况有了某些改变,冠以“西方”名头的一些经济学课程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概念诸如“边际收益”、“效用”以及主流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弗里德曼等逐渐进入那时人们的视界,让长期禁锢于某种单一经济学范式的中国经济学人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西方范式”经济学的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5.
理论是实践的一盏明灯,掌握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工作的向导。为了进一步服务于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深化财政监督的理论调研层次,完善财政监督的学术研究体系;也为了更好地发挥广大经济学家对财政监督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探讨我国经济监督和财政监督的前沿理论,本刊从2006年起推出拳头栏目——《大家论坛》,邀请全国知名经济学家以及各大财经院校的学者教授围绕“监督”这一主题,就新时期我国经济监督和财政监督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希望这一栏目能给读者带来启迪。[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当前正处在动荡之中,饱受全球金融危机之苦。”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此评价全球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7.
三访蒙代尔     
《中国金融家》2004,(6):8-9
5月17日下午5时,记者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在北京参加国际金融论坛会议前夕,在他下榻的北京饭店,对这位世界顶尖金融家和经济学家进行了独家访谈。这是本刊记者在大半年内第三次专访蒙代尔教授,第一次是在去年因非典而推迟至9月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家》2006,(9):F0002-F0002,1
秋风送爽,菊花吐艳,2006年的9月,我国生命科学界迎来了一场世界最高层次专家学者的学术盛会——“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今年的论坛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领域的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世界生命科学界知名学者与中国的专家学者、官司员、企业家齐聚北京,  相似文献   

9.
名刊辑要     
《现代商业银行》2005,(6):60-60
吴敬琏:经济学道路不平坦 中国经济学的成长道路是不平坦的。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是,即使在“左”毒横流、经济科学处境最差的年月,有科学良知和公民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努力。在今天,我特别要向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表达敬意。一位是经济研究所的老所长孙冶方。是他,在极其恶劣的大环境中,顶着极大的政治压力。  相似文献   

10.
徐长春 《中国外汇》2006,(10):32-33
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Roubini,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以及白宫与财政部前资深经济学家)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目前美国和世界经济得出结论:当前美国面临的情况与2000-2001年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形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吴木銮 《金融博览》2011,(21):39-39
新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之后.香港学者吴木銮撰文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重视那些探索“复杂世界”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最大启示是.经济现实往往是相当复杂的.不能受一些教义所左右。把经济学原理过度简单化是政府决策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张靖 《中国金融》2006,(15):70-70
经济学是一门艰涩枯燥的学问,但却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黎民百姓的穿衣吃饭,是天下头等大事。一位学者说得好:“经济学家的沉默,是社会的最大悲哀。”经济学家的言论被遗弃和践踏,社会经济的发展便会蒙受灾难损失,走上挫折深重的“之”字形道路。  相似文献   

13.
新视角: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外汇》2006,(8):12-15
近年来,关于全球经济和国际收支失衡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热点。作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大变数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如何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风险?如何解决全球性失衡?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主办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这一问题,《中国外汇》特摘编研讨会主要观点,并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些观点做出富有针对性的点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平均每年接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跻身全球三甲的经济总量以及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等,书写着世界经济史的一段神话和传奇。于是,世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这个曾经一度衰落的神奇国度: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这种势头还会持续多久?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吸引着各国经济学家好奇的“眼球”,进而刺激着他们新的学术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20日,一个颇具想像力的词汇——“金砖四国”产生,并很快风行全球,这是高盛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统称,借以说明四国在世界经济体中日渐增强的实力。有报告预测,2050年以前,“金砖四国”将赶超目前掌握全球经济话语权的G7,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2月20日,一个颇具想像力的词汇——“金砖四国”产生,并很快风行全球,这是高盛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统称,借以说明四国在世界经济体中日渐增强的实力。有报告预测,2050年以前,“金砖四国”将赶超目前掌握全球经济话语权的G7,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紧密关联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李军 《新金融》2007,(11):4-5
我们力图通过交银经济学家论坛,放眼全球经济金融动向,探讨当代中国重大经济问题;银行战略转型。我们力图通过论坛,交流平台,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展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研完商业为经济学家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大型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前瞻性经济金融信息,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和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偷窃行为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历史见证人。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便有了偷窃方面的历史记载,有关偷窃行为的研究早在那时就进入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如周礼天官小宰:“五日刑职以除盗贼”。荀子化中有:“盗不窃贼不刺”。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贝卡利亚和边沁曾利用明确的经济计算研究偷窃等违法行为,但不幸的是,当时并没有开展这种研究的宏观氛围,以至在近一个世纪以来被人们淡忘了。到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偷窃行为这个颇具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才真正进入到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中来。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的冬天有些“冷”。美国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影响越来越大,全球金融乃至经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寒冬”。 正是在这“恶劣”的经济环境下,以“中国金融业:金融风暴中迈向新征程一一纪念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周年”为主题的2008中国金融论坛于2008年12月26日如期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金融学会和金融时报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金融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