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举例对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出以及资产损失转回的处理进行了分析,使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规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举例对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出以及资产损失转回的处理进行了分析,使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规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称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方面有了重大改革,即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规范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按照新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几乎涵盖了除货币资金和虚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跌价准备等八项。会计制度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核算方面的具体规定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区别。一、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方法比较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  相似文献   

4.
李志远  刘春英 《甘肃审计》2003,(2):23-23,28
《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称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方面有了重大改革,即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规范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按照新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几乎涵盖了除货币资金和虚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  相似文献   

5.
一、中外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差异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我国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做出了具体规定,1999年年末财政部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规定在股份制公司范围内必须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并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  相似文献   

6.
李妍  李永凤 《会计之友》2012,(31):100-102
新资产减值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一经计提,不能转回"的规定,是否会影响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文章以沪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发现,企业长期资产减值并没有因为新规定而减少计提额,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与宏观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变化,但是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例总体不高。另外,企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中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比重最大,其次是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相似文献   

7.
资产减值计提比率对企业盈余管理有重大影响,但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一章仍然没有关于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率的规定。我国是否应该规定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比率,我们可以以南方证券行政接管事件为背景,分析我国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晓霞 《电子财会》2006,(11):27-2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转回问题上规定:除存货以及归入金融资产的应帐账款、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外,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而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如下: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减值的范围内转回。  相似文献   

9.
王云 《电子财会》2005,(4):41-42
一、关于减值准备计提的相关规定 (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一般原则。《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对小企业会计核算采取从简原则,规定小企业只计提流动资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的减值准备,不计提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并规定:(1)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应根据谨慎性原则,按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  相似文献   

10.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以前的规定相比,改变较大。新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本文仅就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实施设想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财政部于06年2月日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在该会计准则中,其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发生了许多变化:新准则规定: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之后不得转回;新准则还规定在减值损失的确定方法和程序,资产组、单项资产以及商誉减值迹象的认定,以及减值额的计量等方面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廖萍 《会计之友》2007,(8Z):53-55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笔者就几项重要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年限(含预计净残值等的变更)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旧准则资产减值的不同点 (一)资产减值范围不同。在“新准则”中规定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初步建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对资产减值作了较详细的规定,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资产的减值规定由相应的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规定。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虽然规定了资产减值的范围及判断减值迹象的标准,但在具体计提减值准备的过程中有部分内容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如果企业利用准则存在的灵活性和准则给予的判断余地,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任意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控制会计利润的目的,导致利用资产减值处理调控利润仍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一是集中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为了制造扭亏为盈的假象,在某一特定年度集中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当年虚亏,从而能够为下一年的虚增利润做好铺垫。二是需要增加利润的年度转回减值准备。企业为了达到控制会计利润的目的,将以前年度集中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需要增加利润的年度转回以实现“扭亏为盈”。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为了粉饰经营成果,对于资产减值准备不计提或少计提,从而虚增当年会计利润。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防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  相似文献   

17.
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的规范性 企业所有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及时确认与计量,但由于不同资产的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和适用的具体准则也有所不同。企业不能任意扩大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应关注计提范围的规范性,以保证资产减值的真实性、准确性。审计时应注意:(1)审查复核资产减值范围的规范性。审查复核资产减值范围是否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执行,具体包括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相似文献   

18.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阳可比性。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以前的规定相比,改变较大。新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本文仅就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实施设想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针对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单向计提的规定,本文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向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方向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全面取缔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减少资产减值的部分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已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新旧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就资产减值准则来说,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计提减值准备的确认、计提金额、计提范围、计提时问以及会计处理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