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流动频繁,农民工成为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工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也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这一群体为社会发展所做贡献与他们所得的权益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相对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受制于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和资金紧张等方面,应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面向农民工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问题、广开思路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筹资,并加快社会保险的立法工作,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执行。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际上是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向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转换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会大大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中国社会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尝试以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指导,就如何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参保能力这一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迎春 《经济师》2009,(8):259-260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缺失入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特征,就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对策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命题。只有大量减少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活跃才有希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依据528份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样本的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可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年龄、清真饮食、务工技能、语言沟通、父母是否健在、家庭年收入、户籍制度和城镇社会保障"对外出务工有显著影响。重视少数民族的个人禀赋、家庭特征差异以及制度安排,对于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务工信心,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萍芳 《经济师》2008,(9):266-268
文章分析了武汉市服饰企业农民工短缺的原因指出解决武汉市服装企业农民工短缺问题应当“四管齐下”: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的工作力度,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后顾之忧;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服饰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善待农民工人力资源;农民工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8.
关于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就业、生活等风险越来越突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了政府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二:(1)以户籍制度改革来改变农民工农村身份,将其变成"城里人",由此进入社会保障体系.(2)将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网.  相似文献   

9.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带。根据农民工的特点以及南京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现状,深入分析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创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