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奉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对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演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比以往法律更为具体的规制,但适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在先知名商品的认定应进行综合认定并且以知名度为认定核心,进一步明确主观要件在侵权认定中的作用.区分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在适用范围上的差别,防止<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范围的不当扩大.  相似文献   

2.
张小娟 《华商》2008,(4):49-50
我国反垄断法即将实施,但如何对相关市场进行认定是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保障反垄断法有效适用的基本条件之一。相关市场包括相关商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和相关时间市场。因此,要界定相关市场,就要从相关商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和相关时间市场进行三维度的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3.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问题是近来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纠纷时有发生,各地的司法判决亦有所不同,所以关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问题更是法院判决中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杨豪 《北方经贸》2023,(6):100-103
信息碎片化时代,我国短视频法律定位缺失,相关规范存在滞后性。短视频运营模式各异,“内容型”短视频平台不能简单以居间人身份定位,其经营主导地位打破传统“技术中立”原则限制,意味着不能在相关侵权案件司法实践中简单适用“避风港原则”和“红旗标准”规则。正确把握侵权认定原则并健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有益于民法典时代下进一步落实保护版权主旨,平衡短视频版权侵权责任认定,避免苛责,以促进自媒体数字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制止仿冒知名商品及其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近几年来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行为的规范较为原则 ,操作性不强 ,给行政执法工作造成不便和困难。日前 ,国家工商局公平交易局就相关行为认定和法律的理解、适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 ,本刊刊登于下 ,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者为了谋取最大利益,取得市场优势,便采取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仿冒行为便是较为突出的一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相关法律对此已有相关规定,本文通过相关法律对仿冒行为的概念、特征、条件、认定、责任以及其与假冒行为、冒牌行为的区别的探讨,以期加深对仿冒行为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商标权的客体为相关公众所认知的商标与商标所标识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可以认定商标俗称的抢注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同时,商标俗称可以被认定为近似商标的一种形式,从而适用《商标法》第52条的规定。此外,在商标俗称的问题上,不能适用法律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品市场的健康发育面临的最大威胁,莫过于通货膨胀和流通秩序混乱。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旧体制造成的结构性短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整,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排斥正常的市场竞争,企业行为畸形发展,市场上充斥“劣币排挤良币”效应,市场机制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9.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但该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对上述强行搭售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相应的罚则。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新《消法》第十六条第三款也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所有人将驰名商标使用于非认定商品上是滥用驰名商标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导致驰名商标自我淡化,而且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合法利益。驰名商标适用商品范围应当限定于其认定商品。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中,对于仿冒知名商品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时主要须解决两个问题,即何谓知名商品以及如何认定仿冒行为。迄今为止的法律法规对于这两个问题尚未有详尽的、便于操作的规定,判断的标准也颇为模糊。这固然赋予了执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灵活处理具体情况,但也因此不免出现许多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具体承办人难以准确、高效地处理问题,影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的施行效力。一、知名商品的认定国家工商局1995年7月6日“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认为知…  相似文献   

12.
12月1日前后,“3Q”大战在最高法风云再起。继被外界称为“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案”的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于11月26日二审后,相隔9日,“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奇虎与腾讯不正当竞争纠纷上诉案也在最高法公开审理。虽未当庭宣判,但这两大公司3年来“竞争”精彩,引得公众、媒体纷纷驻足围观。此时,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已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13.
推销质资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的突出特点是以有奖销售为名,实为变相涨价,推销质价不符的商品或者劣质商品,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其中质次和价高是相对而言的。按照《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所推销的商品是否属“质次价高”,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同期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质量和购买者的投诉进行认定,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认定。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属不正当竞争行为。那么,知名商品怎么认定呢? 概念的认识 1、商品的名称、包装、装璜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商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商品  相似文献   

15.
假冒伪劣商品被称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公害”,日前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侵害公众的合法权益,引起人们日益关注,要求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呼声颇高,本文对霹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象予以了归纳总结,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若干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匡秀娟 《商》2014,(39):79-79
“国外知名因素”的概念和范围非常模糊、难以界定,国外知名商品的认定标准相对复杂、可操作性弱,从逻辑推理来看,“国外知名因素”对知名商品的认定并无实际意义,因此不应当将“国外知名因素”纳入认定知名商品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侵害商业秘密的问题逐年增多。在商业秘密侵权纠纷中,商业秘密认定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现行法律中对于商业秘密的认定相对于商业秘密信息的复杂性来说较为宽泛,在具体适用中仍存在许多争议,如“新颖性”与“秘密性”内涵界定不明、“秘密性”与“保密性”认定逻辑混乱、反向工程适用困难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认定“秘密性”,应基于秘密信息性质出发判断新颖性与秘密性的标准,从制度功能角度厘清秘密性与保密性的内涵,在个案中根据商业秘密的性质分析反向工程成立与否。  相似文献   

18.
<正>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权威解释,知识产权包括“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在一般情况下,各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都立法以反对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可归为知识产权法,也可归为商法,它是典型的商事行为法。对知名商品的(特殊)法律保护,大都归入该法的框架。我国于1993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知名商品的法律保护作出了初步的、比较有效的制度构建。此后,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案例。例如:  相似文献   

19.
《工商行政管理》2013,(8):50-50
为落实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严厉打击“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出《关于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决定今年第二季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予以回答。  相似文献   

20.
贺绍奇 《中国市场》2014,(23):26-32
我国衍生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内期货市场一直受到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变相期货交易的困扰、金融衍生市场及监管碎片化阻碍了金融创新等。现行立法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的规定、监管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期货交易认定标准中存在问题。建议对期货交易进行准确定义,立法上对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证券交易、场外交易区分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期货交易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