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不拒细     
刘希 《乡镇论坛》2014,(27):25-25
母亲早上精心做了几样菜,而我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筷子,孩子们也跟着说吃饱了。看桌子上的菜几乎没动,母亲不高兴地说:“天那么热,做饭真不容易,可你们居然没吃几口,我也懒得做了。”看母亲生气了,我赶紧拿起筷子,又多吃了几口,同时让孩子们也再吃一点。母亲见此,这才露出了笑容,吃中饭时,母亲做了肉片炒豆豉,我正在减肥,要是以前,这么油腻的菜我是绝对不吃的,但看到母亲满怀期待的样子,我装作很喜欢吃的样子,一边吃,一边连声赞叹:“好吃,真好吃。”孩子们见状,也纷纷举起筷子,一盘肉片炒豆豉很快被我们一扫而光,母亲见了高兴地说:“吃饭就是要这样嘛。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我都不知道做啥菜好了。”  相似文献   

2.
店里装修,请了几个木匠,其中有一个19岁的男孩,是外地来打工的。男孩话不多,只是干活。别的师傅中午都能回家吃饭,他却没有去处。善良的母亲就让他中午和我们一起吃,他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吃饭时,母亲开玩笑地说:“我没有儿子,你就给我当干儿子吧。”他的脸红了一下,居然真的叫了一声“干妈”。此后几天,他都是在我家吃午饭,有时晚饭也留下来一起吃,偶尔会喊一声“干妈”,然后又埋头干活。完工那天,他来向母亲告别。母亲送给他一件衬衫,男孩感激地看着母亲,说了声“谢谢”,就走了。2个月后的一天,男孩突然来到店里,手里拎着一塑料袋活鱼。他…  相似文献   

3.
执行力     
《英才》2007,(2):12-12
一位母亲领着她满嘴蛀牙的儿子找到圣雄甘地:“我的儿子最崇拜你,请你对他说不要多吃糖果。”甘地沉默片刻,对那位母亲说:“请一个月以后再来找我。”一个月后,母亲带着儿子又来了,提出同样的要求。甘地望着孩子,郑重地说:“请不要多吃糖果。”母亲不解,问道:“这么简单一句话,为什么要让我们等一个月?”甘地答道:“因为那时我自己也吃许多糖果,我节制后,才能告诫别人节制。”  相似文献   

4.
孙道荣 《乡镇论坛》2008,(33):38-38
医生将病人家属叫到了一边,面无表情地说,“这是你母亲的检查报告.癌细胞已经完全扩散,没救了。”想了想,又加了一句:“想吃什么,就让她吃什么吧。”  相似文献   

5.
生日给谁过     
刘霞 《乡镇论坛》2009,(27):45-45
一个中学生过生日。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家一起过。父亲一早就去菜市场采购.回来后,母亲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丰盛的佳肴摆满餐桌后,父母唯恐有大人在场,孩子们拘束。就说:“叔叔和’阿姨还有事,大家吃好,玩好啊。”然后就出去了。  相似文献   

6.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飞天将军     
陈孝荣 《乡镇论坛》2008,(32):43-43
很早的时候,我们家拥有—棵巨大的枣树。那是长在我家门前的一棵弯枣树,树干有水桶那么粗,枝繁叶茂。每年白露一过,父亲搭上梯子,拿上一根竹竿爬到树上把枣打下来,母亲便捡回来,把吃剩的枣子放锅里煮成半熟,然后用蜂蜜蜜成蜜枣,放到冬天让我们再吃。那种蜜枣甜得要命,吃不了几个就吃不下了。所以在我们童年记忆里,甜得要命的蜜枣就代表了母亲的温柔与慈祥。  相似文献   

8.
完美     
《英才》2007,(6)
一位母亲领着她满嘴蛀牙的儿子找到圣雄甘地:“我的儿子最崇拜你,请你对他说不要多吃糖果。”甘地沉默片刻,对那位母亲说:“请一个月以后再来找我。”一个月后,母亲带着儿子又来了,提出同样的要求。甘地望着孩子,郑重地说:“请不要多吃糖果。”母亲不解,问道:“这么简单一句话,为什么要让我们等一个月?”  相似文献   

9.
李德志 《审计月刊》2005,(11):56-57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从部队转业到审计机关工作已有10个年头,顶烈日,冒风雪.抠数字.挖“蛀虫”,“审帮促”.多少往事已如过眼云烟,惟独一双永不沉睡的“眼睛”.陪伴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闯过一道道人生关隘,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0月,国家标准总局调我去北京工作。离开沈阳时,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对我说:“妈妈穷苦一生,没给你留下任何财产,这个给你。”我双手接过纸包,打开一看,是一块约为两厘米长的黄连。看着这块极普通的中药材,几十年的往事一齐从心底里迸发出来。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0月,国家标准总局调我去北京工作。离开沈阳时,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对我说:“妈妈穷苦一生,没给你留下任何财产,这个给你。”我双手接过纸包,打开一看,是一块约为两厘米长的黄连。看着这块极普通的中药材,几十年的往事一齐从心底进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
前些年,何志忠和其他甘肃省陇西县通安驿镇马头川村村民“想吃个白面都吃不上”。这几年,种土豆、种药材,结构调整让村民吃上了“白面”。可说真正富起来,还真没几个人敢拍这个胸脯。要想富,还得多几条门路。村里以前有名的困难户洪玉祥,这两年靠着一年养五六十只小尾寒羊,年收入有1万多元。洪玉祥都能干成,我们也行!村民都想在养殖业上一展身手。  相似文献   

13.
卫宣利 《乡镇论坛》2011,(36):40-40
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表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米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逼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子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新鲜的蚕豆……”  相似文献   

14.
刘达 《总裁》2003,(10):27-27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当你听到一首歌,或是看到某件东西,你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桩过去的往事,同时心头涌上了一种情绪来。风靡欧美企业界的“NLP学说”把一个事物或现象与某种情绪或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刘燕 《乡镇论坛》2014,(32):22-22
“快.不好了,老于喘不上气了,喊大夫啊!”一天中午.辽宁省瓦房店市赵屯乡曲屯村村民正聚在老马家吃喜酒.73岁的村民老于与几个要好的村民坐一张桌.他们边吃边唠.谈笑风生。突然,老于喘不上气了,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不堪.马上就要窒息。幸亏当时有位医生在场.经过他的及时救治.老于才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6.
黄建如 《乡镇论坛》2013,(36):23-23
午后的阳光格外好.母亲坐在庭院里晒太阳.我站在旁边陪着她说话.“儿子,来,给娘剪剪指甲。”母亲指了指她的脚。我愕然,以前我每次要给她剪指甲.她总说自己又不是不能动.不需要麻烦我们.今天她却主动提出来。我心里一颤.母亲已经老了。我赶紧拿了张矮凳.坐到母亲前面。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姿态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捉摸。、然而,就在这或卑微渺小或高贵强大的众生百态中,总会释放出一些余音缭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让我们参透生活的真谛,那是牵动心灵的天籁.无论是“清泉石上流”亦或是“鸡鸣桑树巅”,无论是“穿林打叶”声亦或是“惊涛拍岸”声,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人生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些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和尚和水的故事,相信尽人皆知,耳熟能详。不管是一个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还是三个和尚没水吃,都离不开一件事——“挑水”。一个人的时候,自己挑水自己吃,没办法,只好疲于奔命;两个人的时候,虽说是抬水吃,但断不会少了“少水吃”的时候;若是再多一个人,任何两个人抬水第三个人都会闲着,这时问题就来了,谁都想做那个闲人,自然,出现“没水吃”的现象不足为怪了。人皆有“私心”,只是多少不同而已。试想一下,如果上面三个和尚都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又会如何?相信,无论是“疲于挑水”,或是“少水吃”,抑或是“没水吃”的现象都将不复存…  相似文献   

19.
回家账本     
漂泊在外的人们过年想回家,想早点回家,心头最大的事便是盘算如何回家:坐汽车还是坐火车,或是不惜血本“打飞的”;过年回家带什么礼物给家人;回一趟家该留多少预算……每个人都有着一本“回家的账”,账本里有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亲情成本。我们选了几个样本人物,让他们来晒晒自己的“回家账本”。  相似文献   

20.
桥墩鬼     
华凯 《乡镇论坛》2009,(11):36-36
每逢村里有人娶媳妇,奶奶就要躲开.在野外过一夜。第二天才回来。有一次,夜里下大雨.奶奶被淋得像个落汤鸡。我拉住奶奶的手.难过地说:“奶奶,全村人都高高兴兴的,为什么你要一个人独自躲开?”奶奶长叹说:“唉!奶奶是个桥墩鬼.不吉利。”我不解地问:“什么是桥墩鬼?”奶奶望着远处的大江.给我讲起一件令人伤心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