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全球投资新趋势和烟台市吸引外资能力及环境的分析,指出跨国公司投资低碳化趋势为烟台市利用外资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总结了烟台市的自然碳汇资源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三次产业的碳功能及烟台市利用外资的产业布局;提出烟台市在利用外资中融入低碳理念的建议,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建设低碳经济园区、打造低碳产业链、推进低碳生态农业建设、开发林业引资和"碳中和"项目、发展低碳海洋技术、培育低碳服务业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地的星级酒店在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探索发展低碳酒店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建筑成本高、低碳技术不成熟、经营理念与低碳运营之间的矛盾阻碍了星级酒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需要建立星级酒店发展新概念,制定一些政策"硬杠杆",让酒店更"低碳";强制在新建和改造酒店中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审慎地对待现有酒店的拆除重建;灵活地将低碳理念运用到酒店经营之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兴起,商业企业走低碳经济之路,既是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谋求商业企业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对我国商业低碳发展状况回顾的基础上,就商业低碳化的涵义和我国发展商业低碳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实现我国商业低碳化的几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要求企业的经营行为向低碳化转型,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发展道路。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水平无法适应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赋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新的内容与使命,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塑造人力资源低碳理念,培养、选用适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的员工,提高人力资源的低碳技能、素质和责任感,激励员工低碳行为,管理自身也应低碳化。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必然选择.作为旅游大省,在政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低碳化发展取得了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景区重视环保、旅游企业开始推行低碳化管理等一系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企业低碳设施不足、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景区污染严重、低碳化管理推行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政府应从加强规划管理、重视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倡导低碳消费等多方入手,促进河南省旅游经济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要求企业的经营行为向低碳化转型,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发展道路.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水平无法适应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赋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新的内容与使命,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塑造人力资源低碳理念,培养、选用适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的员工,提高人力资源的低碳技能、素质和责任感,激励员工低碳行为,管理自身也应低碳化.  相似文献   

7.
低碳作为未来的发展主题,使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和风险性,而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行低碳化发展具有相对于高碳型经济的比较优势。而以节能减排政策为切入点更成为未来经济的主要突破口。因此,在推行经济低碳化发展过程中,要求在农业低碳生产上依托现有高效的低碳技术实现农业特色生产的低碳化;在工业生产上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机制,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能源需求上实现多元化;在合理的推进低碳化的进程中,依据政府在低碳化的支持,拓展现有的低碳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不仅表现为企业的行为,也表现为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要向"低碳"方向转变.本文从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对比分析入手,探索性地提出了我国居民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径,即需要政府、企业、公共媒体、消费者个人等多方面努力促使人们的生活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成为国际共识,世界多个城市的政府及诸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从低碳城市概念及内涵入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总结国内外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实践现状及特点,以及构建适合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为我国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化模式必然从传统的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低碳城市化已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低碳城市化是以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的城市化。四川省的低碳城市化战略选择应将重点放在以低碳化发展为导向,加快省域新型城市化进程,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与其社会的文明状态相适应的。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朴素无碳”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适应性低碳”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发展性高碳”的,而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是“理性低碳”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选择,是要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实现低碳化,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树立和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实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低碳化改造;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普及各具特色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各生活主体的协同配合,政府、企业与居民等要全方位地、积极地、广泛地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对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主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需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低碳经济。目前,我们要在能源领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贸易结构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向。作为湖北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等途径实现低碳化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本文分析了湖北汽车产业实施低碳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湖北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绥芬河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低碳化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型既对全省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具有先试先行的作用,又对于重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绥芬河市农村地区为背景,研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概况及并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绥芬河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应该立足发展区域实际,通过低碳化开发优化特色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以应对当前东盟农业的;中击.这一艰巨的利民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农产品低碳化生产环节,要在“循环生产、无毒化生产、立体化生产”上严格把关;农业必须与其他低碳产业一起打造物质闭合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的北部湾低碳经济产业链;各级...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型"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化、零排放,已成为世界环境建设的基本共识。低碳经济将成为现代未来经济的主要标志。城市低碳化的基本内涵是碳源小于碳汇,生活与生产方式的低碳化,政府、企业、个人和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碳减排。主要城市应成为低碳的领航者。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以面向低碳、环保、绿色方向的全新企业发展模式,深度契合低碳发展理念,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实施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低碳经济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呈现发展模式和应用趋向低碳化、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社区商业电商化等新趋势。低碳环境下电子商务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包括:战略布局企业电商规划、重构业务流程、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立循环利用体系、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和加强校企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桂西资源富集区工业园区为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的贡献,工业园区在推动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地位,但从低碳经济角度来看该区域工业园区还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为了促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该区域工业园区发展低碳经济,应从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筹集资金、引进人才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将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电子商务低碳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探究出我国电子商务低碳发展途径,以便切实的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首先分析了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强调发展低碳农业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大力宣传、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后结合我国农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性的提出了推动我国农业低碳化发展的五大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