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环境税是面向特定的旅游行为,以保护旅游环境为目的的税种。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征专门的旅游环境税,如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旅游环境税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以外部性理论为正当性依据,以生态补偿原则确定税基、税率等。在我国旅游业乱象下,旅游环境税的开征并非要增加旅行者的负担,而是统合税费以提供专门的旅游环境治理基金,相反能够减轻旅行者负担。具体应以旅行者和旅游业相关企业为征税对象,以生态补偿原则确定税基,参考世界流行的酒店税确定税率,以地方政府为征税主体,并通过旅游环境保护基金的方式主要用于环境保护筹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和要求已日趋高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当前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在建立中的难题,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初步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发展阶段,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好“谁补偿谁”和“补多少”的问题。基于此,论文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归纳,从生态补偿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研究生态补偿主客体,重点探讨了目前较为认可的基于成本、意愿调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三种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分析补偿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1)扩大补偿研究尺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建立多元化补偿方式,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3)引导公众参与生态补偿,扩大补偿资金来源渠道。(4)完善补偿标准体系,确定动态化、差异化补偿标准。以期促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姜妮 《环境经济》2013,(12):5-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这无疑将加大生态补偿实施的力度,推进在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实行横向生态补偿。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补偿就能一步实施到位,由于生态补偿具有复杂性,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矛盾最为集中的流域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5.
经济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政策工具,耕地保护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构成,但目前地区间横向耕保补偿机制缺失.生态视角下,仅以耕地农产品供需关系衡量补偿关系和标准的方法欠缺理论完备性.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根源是耕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和政府失灵,补偿机理可还原为耕地价值的分配调整,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和外部性分别是上下级“纵向”和地区间“横向”补偿的依据.基于耕地价值供需平衡的假设和简化推论,综合省际统计和调研数据核算各省区耕地“全价值”年均单产,比较全国和各省人均耕地价值占有量,可将各省份划分为耕地赤字和耕地盈余区,依据耕地价值量差值建立横向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仅在社会集体层面上界定环境主体,不赋予居于自然主体地位的当地居民具体的环境权利,致使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中出现了“为谁保护.为谁开发,为谁发展”等有关环境主体缺位的“公地性悲剧”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的深化。本文指出,只有赋予当地居民环境权,真实反映环境与自然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环境区居民主导环境保护的新模式,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公地性悲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封解决经济发展和流域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认识模糊,不利于生态补偿的展开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案例的总结分析,揭示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导的特点,并根据在流域生态补偿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国进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实然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制度在弥补市场失灵、解决外部化方面,为不同主体提供环境服务保障了现实的经济或财政刺激。这一制度在不同的适用领域均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生态补偿制度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环境保护领域,但在海洋环境保护的某些特殊领域的作用却是独一无二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刚刚起步,且在实践中陷入了困境。海洋生态补偿在我国海洋保护的现实性与可行性究竟如何?这就需要结合我国海洋资源利用状况、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域使用权制度、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减少因生态保护造成的贫困等进行全面论证,才能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吕程  张道宏 《经贸实践》2016,(16):240-241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通过法律构建的,受益主体对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对象进行必要补偿的调整机制.其中的"代价"不仅指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本,亦包括为养护草原而放弃的机会成本.本文从辽宁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法律层面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健全辽宁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构建多样化草原生态补偿模式、提升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作为解决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协调保护方和受益方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补偿标准是决定生态补偿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选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广东省东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现有补偿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保护成本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分别从流域水源地保护方和下游受益方的角度对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并依据下游用水量对补偿金进行分摊。通过测算,广东省东江流域上游六县生态保护总成本为105.38亿元,其中直接成本5.40亿元,间接成本99.98亿元,引入水质修正系数和水量分摊系数后,下游四市应补偿上游六县的生态补偿额度为24.69亿元。下游四市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总额为5.91亿元,应支付总补偿额度超出支付意愿总额18.79亿元。因此,在充分考虑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成本和下游支付意愿、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利益相关双方通过谈判、协商在生态补偿标准问题上达成一致,对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及框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及文化保护实践中的重要命题。在重点分析文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及逻辑框架(什么是文化生态补偿)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补给谁)、受偿客体(谁来补)、标准核算(补多少)、补偿方式(怎么补)、时空尺度(补多久、在哪补)等方面对其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文化生态补偿是一种协调文化生态保护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以文化生态系统为对象,以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政府和市场为主要手段,涉及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文化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特征,可采取受益者补偿、社会补偿、自我补偿、政府补偿等多种方式实施综合补偿。  相似文献   

12.
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是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总和,是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等核心内容作出的规则性安排。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系统分析横向生态补偿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生态产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法治理论是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的重要理论基础。围绕"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如何管"等核心内容设计了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研究提出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合理确定生态受益区范围明晰补偿主体;按照"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通过完善"四权分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晰补偿对象;以边际成本法和双方博弈法为依据,确定科学合理并且现实可行的补偿标准;综合运用公共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探索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为主要原则,建立多元参与和双向对等的监管评估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本文还提出了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导致滇池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构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未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整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主体、标准和政策路径等核心问题着手。滇池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可分为水生态保护(恢复)补偿机制和水污染补偿机制两种,具体类型包括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湖滨水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入湖河道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三类。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建议构建滇池流域水生态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生态补偿法规,健全流域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展绿色GDP体系认证,完善行政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解决为什么补偿,谁来补偿,向谁补偿,补偿多少,如何补偿等问题,调整相关主体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从而激励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的生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5.
洪冬星 《经济论坛》2012,(11):92-95
草原生态建设对于恢复和保护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生态补偿制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的新范式。本文主要介绍生态补偿的本质、发展过程,特别探讨了中国西部草原生态建设中应用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希望能对草原生态建设中的草原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环境经济》2007,(B11):25-2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现就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钦  魏远竹 《技术经济》2007,26(4):82-84128
首先,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公益林生态补偿能够促进公益林保护从“非帕累托改进”转化为“帕累托改进”;其次,运用产权理论论证了我国公益林产权残缺、界定困难、得不到有效保护,政府应当在明晰公益林生态产权的基础上,制定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促进产权收益实现;最后,应用公平理论论证了我国公益林保护存在不公平现象,必须建立公益林保护费用公平分担机制,促使受益者对受损者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的环境保护 为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在环境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保政策体系,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在环境立法方面,除在宪法中列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款外,目前中国已颁布实施了4部环境保护法律、8  相似文献   

19.
白福臣 《新经济》2014,(10):79-79
先简要谈一下补偿理论概述.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补偿是指海洋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对海洋资源的所谓权人或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与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强,现有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还存在严重不足,基于此,笔者对农业生态补偿立法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农业生态补偿立法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思路,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