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的动荡加剧,以往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是优势的某些特点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巨大困难时期,必须创新求变,立足点应在于以创新求得发展。根据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企业应选择制度、技术和融资三条路径进行创新求变;并从企业、产业、政府三个层面选择全面创新管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和完善政府创新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而科技信息是其基础性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集成,搭建起一个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信息服务网,为我国各类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脊梁。企业不论属于何种性质,不论规模大小,离开了科技创新就会逐步萎缩,最终只能退出市场,而再小的企业只要创新技术也能成为市场的宠儿。作为国家经济活力之所在的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的基础与能力远不及大型企业,主要表现在思想缺位、能力缺乏、资金缺口、人才缺少、管理缺课,这些都是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刘昱洋 《企业活力》2010,(12):83-87
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大企业发展起到突出的作用。企业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生命阶段,中小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战略创新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为适应长期发展的需要对现有战略做出的根本性的变更,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战略创新的要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瞪羚"是一种善于奔跑和跳跃的羚羊,企业界将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瞪羚企业"的数量直接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速度。2003年,中关村管委会开始实施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瞪羚计划"。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要使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竞争处于不败的地位,就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而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企业创新。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德国经济支柱的中小型企业,一直对中国企业进步都不以为然。现在,全球经济下滑,德国的中小企业也不像以前那么难以高攀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和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由政府为创新主体转变为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适应性强、活力充沛的中小企业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创新动机强、体制灵活、周期  相似文献   

9.
李福学 《企业经济》2002,(12):74-74,219
市场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影响和决定着企业命运的关键要素,可以说没有市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其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大.面对压力,中小企业急需市场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资金欠缺等问题,鉴于中小企业固有的弱点,在市场创新中,应扬长避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场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作为"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经济载体,是美国提出的"国家出口倡议"的重要扶持对象。除了采取减税及加强金融监管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外,欧美国家还采取了鼓励创新使中小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等多项强化措施,促使中小企业转型。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同样面临着成长中的转型问题。从欧美经验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引导中小企业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转变,实现中小企业的生产网络由"购买者驱动"型向"生产者驱动"型转变,并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避免中小企业产业空心化,同时拉伸和延长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使中小企业由单纯制造业成本竞争转向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值竞争。  相似文献   

11.
企业财务创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中小企业,其财务创新存在着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财务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财务创新应当结合自身特质,并体现与大企业不同的创新内容。文章从中小企业财务现状出发,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曲折反复、中小企业前景明暗不定的十字路口,本次论坛提出"转型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将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界、学术界的代表们会聚一堂,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中,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入世的我国中小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科技竞争能力。近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快速发展,在经济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现有1800万家企业,98%为中小企业,高新科技小企业约占小企业总数的1/3强。德国高新科技产品的70%由小企业生产,新增高新科的工作岗位中有85%由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上缴国家的营业税占德企业营业税的47%。美国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创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占39%,对外贸易额占全美出口总额的31%。入世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可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上海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科教区的杨浦,面临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跨越式的转型要求,它将形成一个以科教为特色、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然而,杨浦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相对不多,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需要生存和发展,其技术力量薄弱,改造压力又很重,这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一个挑战极限的机遇。要实现成功转型就要加强培训培育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5.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将中小企业视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心脏和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发动机,使中小企业在促进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做法值得我国政府借鉴。一、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德国虽有全球驰名的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世界性大型企业,但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融资脱困的若干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燕 《财会通讯》2007,(1):86-87
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更把中小企业称作“美国经济的脊梁”。目前,我国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已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60%左右;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是当代经济的主要创新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的生力军。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日益突出,普遍出现“资金贫血症”,融资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经济应为区域经济或板块经济,"深圳模式"的深化和拓展可称为"珠三角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五生和谐、十位协同"。人是管理、创新和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创新是管理的灵魂,是经济的驱动力;管理中有创新才是真正的管理,经济中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创新寓于管理和经济之中,从创新的领域研究管理即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可分为渺观管理创新、微观管理创新、宏观管理创新(区域管理创新)、宇观管理创新、胀观管理创新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创新模式及其选择是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生产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特征密切相关的,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创新模式发展阶段进行动态管理,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和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决定和统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大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的技术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所以,就要求作为国家重要经济力量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转型,探求低碳发展模式,本文基于此,分析了中小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低碳技术、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融资能力、创意新型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大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的技术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所以,就要求作为国家重要经济力量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转型,探求低碳发展模式,本文基于此,分析了中小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低碳技术、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融资能力、创意新型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