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铅同位素数据处理,认为辽宁岫岩东胜铅矿始形成于30亿年左右,后经地壳活动、变质作用及地下热水溶液的加入,使造矿元素不断富集,至燕山早期,由于区域上花岗岩的侵入和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活化了老地层中的造矿元素,使其部分最终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其成矿物质来源为鞍山群和上地幔以及后来加入的地壳物质。该矿床为受断裂和层位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田位于滇东北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中南部,是滇东北富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矿田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论文通过收集前人已发表的S、C、H、O同位素数据,并结合现有地质资料对同位素数据进行重新解读,以期为深化矿床成因提供新的信息。结果显示:(1)矿石中硫同位素组成整体上具有δ34S方铅矿δ34S闪锌矿δ34S黄铁矿的特点,表明矿石中硫同位素达到平衡。成矿流体中硫主要来自于地层内的海相蒸发岩,还原机制为热化学还原(TSR);(2)矿石中不同产状的方解石C、O同位素及H、O同位素组成基本相同。成矿流体中CO2有幔源、壳源混合特征,而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为岩浆水,少部分来自变质水和大气降水,亦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冀东金矿主要是燕山期形成的。它的分布在空间上同燕山期花岗岩有密切关系。冀东金矿产部在绢云母——绿泥石化带中,矿脉边缘存在黄铁绢英岩化边。太古代晚期侵位的基性岩墙变质达角闪麻粒岩相,说明太古代末期冀东地区发生一次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该地区在早前武寒纪可能存在多期成矿作用,但在多期区域变质作用下,太古代生成的金矿不可能被保存下来。燕山期是最晚一次规模岩浆活动,它是金活化、迁移和集富成矿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燕山运动中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小秦岭矿集区形成了典型的幔枝构造体系。深源含矿流体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柱—幔枝构造,迁移到幔枝构造有利构造部位集聚成矿。北矿带是小秦岭幔枝构造主要成矿区之一,进入燕山运动晚期,幔枝构造中断裂活动相当强烈,同时沿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多金属矿床。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应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它们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而且往往成为重要的成矿储矿有利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深部地质勘查发现,地表沿区域性主干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在一定深度上其成矿蚀变构造带却是串连在一起的,整个沿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统称为某某某超大型金矿。每个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着一个超大型金矿带。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杂岩上涌(隆)→上部盖层向外拆离滑脱→幔枝构造逐渐形成→断裂构造体系由压扭性转变为张扭性→含矿流体沿断裂贯入→成矿物质冷却结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构造演化为主线,论述了地质构造的成矿控矿作周。研究认为前燕山期古亚洲域构造演化阶段,华北地台北缘作为华北板块陆缘活动带形成了多条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燕山期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使华北板块成为中、新生代强烈活动区。地慢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控制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共同控制着冀北地区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西德兴铜厂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岩体,是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体的杂岩体,是在燕山期由脉动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性从早期偏酸性向晚期偏基性演化。区域地质、岩体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由原先侵入于地壳中的深源火成物质和部分沉积物质,在燕山运动的脉动断裂作用影响下,不断产生部分熔融作用和侵入作用形成的。岩浆形成部位是在上部地壳或康腊面附近;脉动断裂活动是形成岩浆以及诱发岩浆上侵的主要因素;岩浆是随分熔作用的加强而逐渐转向偏基性;铜、硫等成矿物质是由成浆原始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分馏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7.
攀西裂谷位于扬子古板块西南缘的康滇地轴中段,裂谷带的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且频繁,同时兼有岩浆的深成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火成岩共生组合体。从海西晚期至燕山期,在裂谷带广泛发育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笔者将攀西裂谷花岗岩分为三大类型,既幔源岩浆岩套中的碱性花岗岩、壳幔同熔A型黑云母花岗岩、陆壳重熔A型花岗岩。三类花岗岩都具“碱性”、“无水(或少水)”、“非造山”的人型花岗岩特点,因此将它们统归为A型花岗岩套。  相似文献   

8.
Mg同位素作为新兴地质示踪剂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逐渐受到地学界的关注。根据自然界Mg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其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展示地质历史时期星云形成过程、海水的Mg同位素组成演变、回溯岩浆来源、估算大陆风化通量、记录亏损地幔、地幔交代作用和壳内物质循环等方面。在简要介绍Mg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近年来国际上有关Mg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壳—幔物质交换等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Mg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和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夏杖子金矿床的成矿物质热来源、控矿因素和物理、化学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矿床属燕山期浅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同时对其成了远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广西龙围矿区铅锌矿位于广西上林县明亮镇西北方向,区内探明铅锌矿资源储量目前已达到中型规模,区内含矿地层为泥盆系下统郁江莲花山组,大明山复背斜及F 1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共圈定2个铅锌矿体。区内地层岩性为铅锌矿体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燕山期花岗岩为铅锌矿体成矿母岩,提供了重要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活动;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及次级裂隙发育,为铅锌矿体导岩、导矿及容矿构造,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赋矿空间。区内赋矿地层单一、断裂构造控矿、成矿物质来源广泛、成矿作用复杂,矿床属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岩浆岩及地层围岩,成矿阶段分为沉积阶段和含矿热液叠加改造阶段,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台”的南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由于古大陆板块的活动,在古大陆边缘内陆一侧,形成了近100个与酸性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和极少数钼(铜)矿床(占全国钼矿储量80%以上),按矿床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东秦岭钼矿成矿带和燕山台褶带钼矿成矿带。其侵入时间主要集中在110~190m.y.。既燕山期。区域内斑岩型及有关类型的钼矿床大致可分为花岗岩—流纹岩辉钼矿系列和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岩体与钼矿间的成矿专属性最明显,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硅((?) SiO_2>73%),富钾质( K_2O>5.4%, K_2O+Na_2O>8)、低钠Na_2O<3%),并具高Rb、低Sr、高F、Rb/Sr>1等特点;而花岗闪长岩系列岩体则与钼(铜)矿有关,其岩石化学特征与铜矿斑岩体相似;由于“华北地台”区花岗闪长岩系列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与斑岩铜矿者不同,故只是形成极少数几个规模有限的斑岩型钼(铜)矿床。源岩浆形成深度相当于23~45km;岩体分异指数DI>80。与岩体上侵成岩和成矿作用相伴,一般产生强烈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钾质交代等蚀变;并出现萤石、黄玉、电气石等含F矿物。矿体一般与钾硅化带密切相关,多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矿化以单钼、钼(钨)或钼多金属建造为主,常出现W、Sn、Bi的独立矿物,有时可形成矿体。只有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中,铜矿化有时可富集为矿体。北方地区基地岩石厚度>40km,为一套含钼克拉克值1—n倍的中深度的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作为盖层的元古界浅—中度变质岩;而与钼矿有关的小侵入体含钼量也较高(一般是克拉克值的n—n十倍)。岩体Sr~(87)/Sr~(86)0.7046~0.7100,平均为0.7072;δS~(34)为两组,一组小的正值为+0.24~+7.35‰,另一组较大的负值为-0.3~-15.9‰;δO~(18)+7.2~+9.0‰;稀土总量平均为192.95p.p.M.;∑Ce/∑Y平均为6.98,为稀稀土型,有一定的Eu负异常出现。以上所列数据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来源与斑岩铜矿者基本一致,均属壳幔型,或“Ⅰ”型。但通过混合参数计算锶的来源,结果表明:57~76%来源于下地幔,24~43%源自地壳。因此,本区燕山期“含矿”岩浆相对比较富钼。然而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具体环境不同,切割深度有别,从而源岩浆的壳源,幔源物质比份不一,所以在“地台”区南北两侧形成各具特色矿物组合的以斑岩型为主的钼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12.
金家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超基性岩体内的断裂带及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的蚀变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以蚀变辉石岩型金矿石为主。主要矿石矿物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等。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溶液的碳同位素组成为δ~(13)C=-2.8‰~-7.6‰,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2‰。碳、硫均属于慢源型,主要来自超基性岩体。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显示出混合铅特征,主要由地幔铅与少量的下部地壳铅混合而成。说明金属铅及其它成矿元素主要由其赋矿围岩(超基性岩体)所提供。  相似文献   

13.
通过矿物学、岩石化学、REE 理论模型、Sr 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及微量元素研究认为:张家口火山岩属幔、壳混源型,幔源组分占20%~25%,相当于玄武岩的熔融体。火山碎屑流喷发时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喷发速率高达49~76ms~(-1),质流速率1×10~72.7×10~7kgs~(-1),,火山喷发柱高达18~22km。岩浆自岩浆房上升至喷发的过程,应属恒温过程,其密度减至原来的1/4至1/2,岩浆体胀,挥发份出溶及岩浆破碎是形成火山碎屑流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柴厂金矿田的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部分萃取自含矿围岩。矿质来源、运移通道和储矿构造扩容带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构造活动是主导性控制因素。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成矿带与矿集区较平原区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矿山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以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为研究区,将矿山开发占地和地质灾害密度作为环境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成矿带与矿集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开展了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区域特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邯邢地区位于中生代太行山构造—岩浆活动带南缘、华北克拉通的中心,广泛发育中生代的高镁闪长岩,并伴生大量矽卡岩型铁矿。通过对邯邢地区角闪闪长岩中角闪石矿物进行成因矿物分析,应用角闪石温压计、氧逸度计和湿度计,计算了角闪闪长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探讨了其形成与演化。研究表明,角闪闪长岩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2.08℃~924.35℃,压力为36.55 MPa~266.21 MPa,氧逸度logfO_2为-13.53~-9.78,平衡熔体含水为2.78%~5.73%;原始岩浆为幔源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同化了大量的壳源物质;岩浆演化过程中曾经在10 km左右的深度的岩浆房中驻留,并发生过角闪石的结晶和分离。  相似文献   

18.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9.
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床矿石矿物中,除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等硫化物和自然金外,以出现数量少而种类多的 Bi—硫盐、Bi—碲化物矿物为特征。本文论述了这类含 Bi 矿物的矿物学及产状特点,与国内外类似矿床进行了对此探讨。研究认为:Bi—硫盐可作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的佐证,并同 Bi—碲化物构成该处爆发角砾岩型金矿床的标型矿物组合,是确立本区金矿床 Bi 型或Te—Bi 型地球化学类型的标志。这类矿物发育在成矿过程的主成矿期,尤其是在晚期成矿阶段,并主要产在金矿化富集地段,因而是找矿、探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祁雨沟式”金矿矿床矿物学和成因矿物学特征邵克忠李胜荣栾文楼河南嵩县西北部祁雨沟地区“以爆发角砾岩型为主的多型一体金矿床”——“祁雨沟式”金矿床,发现并鉴定存在有数量少而种数众多的 Bi—硫盐矿物—针硫铋铅矿、斜方辉铅铋矿、辉铅铋矿、硫铋铅矿、硫铋铜矿和辉碲铋矿,以及 Bi—碲化物——楚碲铋矿、硫碲铋矿,尚有二未定名的铋硫盐矿物。这些含铋矿物的产出,为确立铋型或碲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