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椰子文化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热带区域文化特征,其成熟度直接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的根植性,研究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既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又能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社会文化现象开始引起较多关注,明清晋蒙长城地带民间信仰具有非常独特之处,与这一带的长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位于黄河、长城交汇处的晋蒙交界的老牛湾,明代建有长城防御体系,其中的老牛湾堡与其中的《重修关圣庙碑记》内涵丰富,留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与明清长城地带的民间关帝信仰关系密切,同时碑文中也与清代康熙之女四公主的历史有关,同时还反映了当时长城沿线的商贸往来和社会生产,碑文及其所记录的长城区域社会的若干史实,是认识长城地带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试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禀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有其特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总是体现出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影响。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差异是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成因。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打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江苏地域特征,表现在婚姻形式、家庭秩序、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四方面。出现这些地域特征的原因在于江苏的经济基础的特殊性、移民的影响和新思潮的冲击。地理因素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是苏南苏北民间制度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江苏民间制度文化在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引领着全域民间制度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地域、族群、血缘聚居的移民迁入,使广德成为各地方言杂糅聚居之地。受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语言以及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源于河南、湖北等地的民歌在广德境内耦合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区位色彩的音乐风格。不同时期移民文化的烙印借助各种民歌得以承载与流传,使广德民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地域环境是导致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三峡库区移民原居地与新安置地习俗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移民对新安置地的不适应,最主要的原因是习俗文化的改变导致移民文化心理的巨大落差,产生文化心理的焦虑、失落感。  相似文献   

7.
地域书风的兴起对中国书法现代性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广西构建"八桂书风",具有防止迷失自我"文化身份"的功能。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野性思维特征、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积累、多样的书法历史文化资源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而建立在民族文化、族群文化与区域文化基点上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有助于其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地实现。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互为区别的传统地域文化。不同的区域经济水平和特色孕育出不同水平和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同时,传统地域文化又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总是体现出受不同类型地域文化影响的深刻印记。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表现在文化应用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文化的力量,建设地域“文化经济”。  相似文献   

9.
全球一体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恰是一个互动的两极,在碰撞与吸纳中相互促进,相互包容,最终迈向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大同境界.而这种一体与多元的文化生成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多次发生.多元的文化起源形成了中国远古时代不同的区域文化,而远古直到春秋、战国,以至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移民,不仅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也形成了目前各地不同的区域文化.移民作为一个敢于离乡背景、挑战一个陌生的未知世界的文化载体,具有一种开拓与拼博的精神,含有创新的文化基因.正是移民的这种开拓与创新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很多落后地区因移民带来的活力而后来居上,成为创新力最强、文化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苏州与上海可谓典型.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早在很久之前就开始建设,历史古迹遗留较多,其中很多受到世界文化组织的重视,以长城军事文化遗址为甚,且其横贯京津冀地区。我国最高领导人曾经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京津冀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衔接,风俗文化也十分相似,具有接近的历史文化特点,相互之间间隔距离适中,能够实现相互扶持相互协调的发展。这些有利条件都是京津冀地区长城文化旅游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开辟长城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奠定了基础。文章试图从梳理京津冀地区长城文化旅游资源出发,就京津冀地区长城文化旅游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一般而言对于区域的发展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形成社会记忆。区域通过对其文化传承、优势的挖掘和包装,不仅寻找到发展的合法性,同时还形成区域内部对未来的憧憬和激励;二是形成思维方式。地域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价值观和工  相似文献   

12.
以永康五金特色产业兴起与发展为例,就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与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特定区域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域文化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塑型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胶东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之一种,从文化现象到人物个案,从历史发展到专题片断,相关研究成果甚夥。可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专门就胶东文化地域特质方面的研究却成果甚少。既有把胶东文化分为原始社会文化、莱文化、齐文化、封建社会文化、现当代文化,也有胶东半岛海洋文明历史的提法;既有从对外关系视角,讨论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中韩关系,也有分为夏商时期文化、两周时期莱文化、秦  相似文献   

14.
1.清远市旅游文化开发可行性研究1.1 独特的地理历史背景,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文化体系清远地处广东西北部,中北部属于广义的南岭山区,南部是与珠江三角洲平原过渡的丘陵区。山地、丘陵、低丘和平原等多样化的地貌单元构成了繁衍文化的地理背景。清远历史悠久,汉代时就设立行政建制,属南海郡。由于北江及其支流连江曾是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使之既与较早传入的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又保留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唐宋之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从而构筑了较为完整的旅游文化体系。既有飞来峡、英西峰林、湟川三峡为代表的山水风光,又有第十  相似文献   

15.
古代长城区域包括西北、华北和东部地区,是古代游牧与农耕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古代四大石窟都位于长城区域,石窟飞天造像的流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演进特征。从敦煌飞天的"飘逸"、麦积山飞天的"清秀",到云冈飞天的"婆娑",再到龙门飞天的"婀娜",飞天造型和服饰等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进程,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特点,逐步实现了中原化的"优美"和"飞动"风尚。四大石窟中飞天造像的变化,体现了外来文化、游牧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长城区域石窟飞天的流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映射出长城区域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吴越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越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江南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越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越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7.
宋代以来,长三角地区逐渐产生了繁荣的染织行业和高超染织技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染织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转型,这些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染织文化逐渐式微,因此,研究它们对理解长三角地区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长三角地区与染织相关的禁忌、风俗、传说以及表演艺术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述长三角地区的染织文化,最终得出长三角地区发达的染织行业与染织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方戏曲的诞生,与它所在地域的自然人文密切相关,要解析它产生的奥秘,需要对它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深入考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了解该区域的戏曲文化生态,以解析其文化渊薮。本文就以宁波地区为个案,阐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对当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地方戏曲(曲艺)文化样貌,以作为地方戏曲文化生态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的,一定地域的区位条件必然对该地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发生制约作用.嘉兴地处江浙沪三省(市)边界地带,区域边界是其独特的区位特征.在嘉兴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区域边界因素"的制约作用,产生了多向受力、异质受力、地域局促、梯度谷地等问题.嘉兴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应是"上海经济郊区",在嘉沪经济合作中,应解决产业接轨序列和层次、行政阻隔、梯差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沂蒙的地理环境对其方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佛道二教、外地移民、战争等也是影响沂蒙方言形成的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沂蒙方言形成了简洁性、过渡性、综合性、朴实性的特点。了解其在饮食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民俗文化、曲艺文化中的呈现形式,有利于保护与利用沂蒙方言,有利于挖掘沂蒙地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