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振芳 《中国西部》2012,(Z2):64-71
他们,用自己的爱,为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特殊孩子"讲述"世界的美好,点燃着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特教事业中,没有厚重的成就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面对那天真无邪而又不幸的聋哑孩子,就连一声清晰的"老师好",他们都不敢奢望。他们用爱诠释生活。他们,在寂静的校园里,每天将动人的故事延续。  相似文献   

2.
黄小珂  西米  小珂 《中国西部》2012,(27):26-29
他们,用自己的爱,为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特殊孩子“讲述”世界的美好,点燃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特教事业中,没有厚重的成就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面对那天真无邪而又不幸的聋哑孩子,就连一声清晰的“老师好”,他们都不敢奢望。他们用爱诠释生活。他们,在寂静的校园里,每天将动人的故事延续。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魅力中国》2010,(19):271-271
失败与成功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能阻止孩子犯错误,但能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其错误。怎样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错误?这要求我们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犯错的本质原因;为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让“习得性无能为力”远离孩子;用阳光心态面对孩子的每次犯错,使他们天天生活在“爱”。  相似文献   

4.
眼下,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种被被为“漂一族”的人。他们大多具有很多的学历,或者独有某种专长,哪里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就漂到哪里,让自己处于一种游离的生活状态,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固定收入,甚至居无定所。他们可以为了理想而放弃许多优越条件,甘愿选择奔波和辛苦。在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看来,这样的人简直与疯子无异。[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六月这个属于孩子们的特殊日子里,我们不应忘记这些需要我们关爱的特殊的孩子们,让我们用爱来点燃他们心灵的烛光!  相似文献   

6.
海芳 《魅力中国》2011,(21):343-343
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宇:看得起。其实赏实,本质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只有爱,才能真正地赏识。常识一旦成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就会化为一股神奇的力量,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赏识是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爱的力量     
孙益忠 《魅力中国》2010,(17):281-28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求上进的愿望,只是以为他还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爱护下长大成才。  相似文献   

8.
刘潇潇 《沪港经济》2008,(10):80-80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民间组织,他们的孩子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绝望的父母在悲伤过后,用互相鼓励的方式坚强地生活着。他们用自己曾经历过的丧子之痛,去安慰更多有着同样痛苦的无助父母。“星星港”成立5年多来,它的成员们一直坚信,逝去的孩子都化作了天上那一颗颗耀眼的星星,时刻在注视着仍在凡间的父母。为了那一颗颗星星未了的心愿,  相似文献   

9.
作为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灵魂人物,何永智的作用完美得无可挑剔。因此,当她谈起自已的3个“孩子”时,笑容掩不住甜蜜——“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爱都给了我的‘孩子’。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完整的何永智”。在何永智心中,大女儿廖韦佳与“小天鹅”这对同年出生的双姐妹,以及才诞生的新生命“洪崖洞”,构成了她生命中的完美支撑点。有趣的是3个孩子都出生在狗年,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他们健康成长。尤其令何永智骄傲的是“小儿子”——靠自己的悟性、勤奋、执着和众多关心支持小天鹅的人们共同打造的洪崖洞,它  相似文献   

10.
贾楠 《中国西部》2012,(21):102-105
许多父母都头痛,为什么孩子进入小学了就开始叛逆?当我向他们请教,如何确定孩子进入叛逆期时,他们的回答通常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如果,用听不听话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叛逆,这似乎太过武断了。在我们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大帽子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叛逆期”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1.
柳依 《民营视界》2010,(1):64-67
“我们一直告诉我们的学生,不要把自己当孩子,那样你永远也长不大。在科普,我们通过这种约束力给他们营造成长的空间.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培养他们的担当感。”  相似文献   

12.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徐娟 《魅力中国》2010,(34):391-391
陶行知是生活化教育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琛 《开放潮》2005,(7):15-16
一项“神童制造计划”正在京城悄然风靡。1岁孩子接受大学教育,10岁孩子赶超大学本科生,只要他们的父母愿意投入数十万元给“日出计划”的缔造者攸武——一个曾经搞通讯技术的中年人,他就可以用自己发明的程序“实现”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然而,据《新闻晨报》记者杜琛了解,这项“神童制造计划”的背后却是漏洞百出。  相似文献   

15.
他们以网络为平台,吹响了助学的集结号;为了改善西部偏远地区教育薄弱的状况,他们用自己微小而坚韧的“爱心之光”点燃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求学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经常给一个集体制造麻烦的孩子其行为是有问题的,缺少爱、太宠爱是导致这些孩子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思想和行为常常处于分裂状态,他们的“寻衅滋事”通常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和惶恐不安。营建一个充满爱的阳光团队,把阳光公平地洒向每个孩子,是帮助问题孩子走出阴暗角落的不二法宝。  相似文献   

17.
刘坤段 《魅力中国》2010,(9):100-10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张忠祯 《发展》2011,(10):174-174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认真对待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要用爱来激励他们,这些迟开的“花朵”才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对读者要像对情人一样。必须付出艰辛劳动,才能得到一份“特别的爱”,才能献出去被人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20.
在聋哑学校,面对聋哑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怎样让他们也享有健康儿童那样的教育,每位老师都担负着极其特殊的工作.为研究教育方法,探究心理施教,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身残志坚,勇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老师们自觉地承担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他们同这些残疾孩子的命运连在一起.孩子的忧愁和喜乐构成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