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论“物力增值规律”(续)──一个由马克思发现,但被忽视了七十多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华定谟八、利息新说根据“物力不增值”理论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在雇佣工人中也有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二元化"经济结构及义务教育资金总量不足,使用方向不妥,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物力资源配置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应确定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并加大投资力度,用法律及监管制度约束资金的使用范围,推广教育损赠,以平衡城乡间义务教育的物力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总论·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西藏盐业的兴起、发展及其衰落 .中外准市民活跃时期经济2蔓:展战略比较研究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变化 ——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试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性特征 、 ——对中国西欧资源配置方式演变过程的回顾·论文(古代部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关于清代前期耕地面积之我见“关中模式”的社会历电渊源:清初至民国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崭作方式与人口关系之探讨’宋代的茶叶市场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吴城商镇及其早期商会论清代前期高利贷资本的活动方式孔子经济思想散论…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中,一定的赋役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册籍是确保土地权利的核心机制之一。因此,如欲进一步深化理解明清土地市场的内在秩序,特别是国家权力与市场演化的互动关系,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从赋役制度的角度分析明清乡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田两主与田面权分化。康熙初年苏松地区的均田均役改革中形成了"销圩"鱼鳞图册,并出现了"业佃并录"的现象。这应当被视作赋役制度因应土地市场的演化而出现的新动向。17世纪以降,田面权市场进一步发展,田面主承担圩甲,从而参与到徭役佥派、税粮征缴之中。地方政府对赋役制度的调整,不能不与这种新的土地市场秩序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粮户归宗是清初在中国东南地区推行的一项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对清代福建、广东等省的赋役制度和社会结构曾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仔细解读近年在闽南发现的族谱、碑刻、笔记与地方志资料,侧重考证了这一改革在闽西南地区推行的背景、缘起、过程与影响,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一改革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东南山场产权确认的历史过程中,契约和乡约族规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权力的介入则可以说是这整个过程的背景,它还通过赋役和诉讼制度提供了确权的工具。一方面,国家把人们在山场中居住、生产的权利与他们的户籍身份相联系,部分山场也被作为“事产”编制入户籍和地籍;另一方面,民众在山场开发中报税报垦,在纠纷中诉诸官府裁断,并使用各种赋役文书作为确权凭据,用户籍地籍中的税亩分庄记录山场股份的分配。由此从制度到实践,山场确权与赋役制度捆绑在了一起。由于东南山区的快速开发,同一山场空间的产业形态和地籍类型都处于变化之中。田地山塘是赋税科则的分类概念,官府在争讼理处中对田、山产权认定的不同处置,也与它们在赋役系统中的不同地位有关。户籍和地籍作为国家控制和汲取资源的主要工具,是赋役制度下规定、控制民众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文书,当它们被用作确权时,也是在重申和强化这种控制关系,而不仅是证明产权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秦欣欣 《黑河学刊》2013,(2):72-72,75
金代武职官的俸禄,主要是按照品级发放,按月支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武职官的俸禄除了本俸外,还有朝廷所给予的一些补贴,主要有从人、马及食钱、驰驿及长行马、口券、津贴钱等。金代统治者通过对武职官发行俸禄,来巩固君臣关系,加强将领的忠诚度,从而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8.
论“物力增值规律”──一个由马克思发现,但被忽视了七十多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华定谟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一谈我们就会如数家珍般地排出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学说等等。同样由马克思发现,并在《资本论》得到深刻阐棕的物力增值规律,却被忽视或掩埋。理...  相似文献   

9.
邹芳  王苗苗 《中国经贸》2010,(8):147-147
中国的赋役制度多在国家建立之初采取轻薄赋和税制改革,但随着朝代的兴盛,统治者穷兵黩武、奢侈腐化,出现了朝代的不断更替,随之也出现了赋役制度的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10.
所谓马克思发现了“物力增值规律”辩析余陶生华定谟同志所写‘“沦“物力增值规律”’,副题是:一个由马克思发现,但被忽视了七十多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称《华文》”)、据编者按语中介绍.“此文是华定漠同志重读《资本论》发现了这一规律.并作了较系统的诠释,使...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一条鞭法之后的一系列赋役改革,清代前期苏南地区形成了总书、图差、里书构成的三级税粮催征体系。这一组织体系负责编纂赋役册籍,掌握有关赋役制度的知识,实际上主导着州县层级的田赋征收。这种制度运行成为地方政治的核心议题,也蕴含着一系列社会矛盾。太平天国运动中,战争造成了税粮催征体系的人员死亡与册籍流散,也刺激了社会矛盾的爆发,苏南的税粮催征组织陷入瘫痪。太平天国战后,李鸿章、冯桂芬等人推动减赋,随后丁日昌主政期间,着力于恢复地方社会秩序。这一过程中,税粮催征体系日渐活跃,重建赋役册籍,重新吸纳战前的赋役制度知识,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政治的特征。由税粮催征体系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重新成为地方政治的议题。  相似文献   

12.
清代田赋均由知县负责征收。太平天国前,江南州县田赋征收的实际操作与官方制度的规定存在显著差距,有必要对州县田赋征收运作进行实证研究。江南州县的《赋役全书》是研究田赋的核心文献。《金沙纪略》记录了咸丰二年(1852)知县吴煦在金坛县办理田赋征收的全部过程,是一份罕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利用金坛县《赋役全书》与《金沙纪略》进行对照研究,对咸丰二年金坛县各种土地的额征、捏灾缓征、应征、浮收、实征以及征收到的银米之各种用途作了详细的计算和估算。  相似文献   

13.
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白文固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是个格外复杂的问题。造成其复杂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元代赋役制度本身杂乱无章的因素,又有历朝在政策执行上因时立制的因素,也有文献记载方面的歧异舛误诸原因,使这一问题混乱难稽。因此,目前史学界在关于这一...  相似文献   

14.
唐代前期,在以租庸调收支为主体的赋役制度下,若干类型丁户享有蠲免权。唐代财赋官司对蠲免事务的管理围绕蠲符的颁发而进行,即户部对相关官司报送应受蠲免丁户的信息,根据令式以制作蠲符来核准其受蠲待遇,然后下颁州府施行。但是,这一稳定的管理程序到了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地方性文献《新安文献志》所收的一通唐贞元年间户部蠲牒,记录了平定歙州叛乱的地方首领吴仁欢以所受的朝廷赏官身份申请蠲免资格的经由。此蠲牒内所引唐《赋役令》与新出《天圣令》所附钞唐令相应条款吻合,且其所论及本应受蠲程序,与令式规定相一致,体现了唐代前后期蠲免事务管理原则的一以贯之。但是,从中亦发现以蠲牒作为蠲符补充的新变化。这与唐代后期赋役制度变革、官员身份来源复杂化等历史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正史文献与出土资料相结合,分别从田制、赋役制度、刑法及给侍、病坊、帝王赏赐等方面,探讨了唐五代时期政府对三疾人员的救恤政策和措施。文章也同时论及了政府对违冒三疾以逃避赋役者的惩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举时代,给予赴试举子经济上的资助,是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正常运作的基础。成化年间,以陈献章为代表的广东在地举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引起了主持地方均徭改革官员的注意,成为举人路费出现的契机。举人路费在为士人科举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赋役改革的推进,定额化成为包括举人路费在内地方科举经费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设计。从明代举人路费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科举制度与赋役制度相互交织的历史,以及举人这一社会群体不断被形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济堰灌区位于今浙江丽水市境内的碧湖盆地。由于灌溉用水分配、堰坝及其支渠维修、水利事务管理及运作等需要,灌区形成了系统的管理体制:(1)至迟至南宋初期,灌区依据户等高下和田亩多寡形成堰首—上田户—甲头—(?)头—叶穴头等以地主阶层为首的管理形态,其中赤历、堰簿的使用,可能借用了官府户籍赋役系统的某些渠道,但并未与赋役体系融汇,而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2)明代,灌区的管理体制表现为堰长—总正—公正制,其基础则是官府的里甲赋役系统。此种体制之形成,与地主、田户离土城居而导致灌区领导权的空缺密不可分。灌区管理体制受赋役体系影响的趋势明显加强。(3)清代以降,随着赋役制度的变革和"乡绅群体"的形成,灌区确立以"乡绅"为主体的总理、董事制。"乡绅"凭藉自身地位及官府之授权,介入"水利"事务,并通过水利秩序之建立与维系,重构地方秩序,突显自身在地方社会中的权威。通济堰灌区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演变,受到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特别是赋役制度、当地土地占有方式、地方社会的内在脉络等诸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南直隶这个特殊行政区域的养马徭役问题,探讨了环境上不适合养马的腹心地区马役的编派、变化、地方应对、负担轻重,即研究马役佥派下的养、买、折问题。虽然南直隶普遍论地派养马匹,但种马派征仍以丁为系,整个赋役体系“丁粮兼论”的框架并未完全打破。而从寄养马匹于北方,到往凤阳以北买马,再到直接买补马匹递解、帮马户买马,明代赋役体系的变化过程清晰可见,但养马徭役一直存在而且并未完全折纳,折银进程也不是线性的替代过程。折征、买补、朋养、预借本折马银两,一系列变动反映出赋役被逐渐纳入更易操作的财政核算框架之内。养马徭役作为赋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揭示了明代国家的财政困境和前近代政治组织在制度运作层面向现代国家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伴随赋役制度改革,各类经济数据的记录格式呈现常态化和规范化。然而以往学者对此问题讨论不多,且易忽略记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数位与算位的关系、算位可能以零占位等。另外,各地的算位也有差异,不同地区的同一数据在传抄过程中也会面临算位转换等问题。本文利用古算书、《赋役全书》、地方志以及算手记录等材料,例举学者在利用这些数据时的常见问题,系统梳理算位在产生、功能、地方差异性等方面的特点,整理出各省算位表,并指出了算位问题在经济史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金代上京路的研究,是金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元朝修金史时,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对金代上京路的建置沿革,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目前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以金代上京路整体建制对其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