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在新闻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广大受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民生新闻在近几年已经悄悄地走进受众的生活,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已经不是以前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更多的报道的是人们关心的身边的大事.而且民生新闻更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报道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民生新闻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媒体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在地位上,民生新闻有着主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新闻中的中流砥柱.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成为民众代言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刘巍 《活力》2014,(3):72-72
在大众传媒日益蓬勃、迅猛发展的今天,民生新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从以往受众是单一的接收方、承载体,到现如今受众转变成为话语权的参与者,时代的变迁使得民生新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并且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民生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出百姓关注的独家消息变得越来越难。如何挖掘出更深层次、更贴近民众的新闻,如何将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延伸和扩大,就成为了本篇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一面世,其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就成为地方省市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得到受众的认可.然而如今众多栏目竞相仿制或抄袭,节目内容与形式近似,节目同质化逐渐引起受众收视兴趣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李德全 《活力》2011,(5):175-175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一面世,其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就成为地方省市电视媒体市场突围的有效途径。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得到受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梁丽  王媛媛 《活力》2009,(6):79-79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对其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8.
刘巍 《活力》2013,(23):33-33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领域跟国际接轨,我国的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以贴近民生、关注民生、反映民生的优势,从众多类型的电视节目当中异军突起、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节目类型,登上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历史的舞台,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吸引更多的受众,避免节目的同质化、庸俗化,就需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进行准确精准的定位,用理性的思维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特色,从而抓准其脉搏,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向纵向化、深入化的角度和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9.
陈涛 《活力》2012,(9):57-57
早在解放前的《申报》就已注意到民生新闻报道,并开设有《市井新闻》这一栏目。而电视类的民生新闻出现得更晚。2002年《南京零距离》走红后,因其特有的编辑思想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民生新闻的高潮。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民生类新闻的平民化表达更具亲和力。以往的新闻报道。百分之八十的报道遵循着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尤其是独特的“新华体”和“上帝的全知全能视角”,让受众感到漠然,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传统的新闻成为普通百姓眼中的“鸡肋”。如今许多民生新闻栏目的编辑风格摆脱了刻板严肃的包装,以轻松休闲的包装形式,根据新闻的内容表现出喜怒哀乐,敢于引导舆论,表达心声。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一则好的民生新闻,能极大拓展新闻价值观,也使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更为喜闻乐见,节目更加吸引受众。做好民生新闻,要有大局意识、鲜明的地方特色、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要建立一种受众与媒体往来互动的长效机制和平台、要提倡大众化反对庸俗化、要突出公共服务性和舆论导向功能,要坚持节目的创新,还要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  相似文献   

11.
康奇 《活力》2014,(3):93-93
民生新闻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备受观众的欢迎。顾名思义,“民生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主要的传播内容。然而,何为“民生新闻”? 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的“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此概念,认为它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的“节目形态说”;时至今日,“民生新闻”仍只是业界的一种提法,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内涵,但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在《收听收看》(2003年第123期)中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描述: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那么如何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自身的价值。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张雷 《活力》2011,(23):58-59
民生新闻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传播,如何才能有效并巧妙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是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问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是电视新闻编辑的核心工作之一。它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在研究受众心理学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收视情况,进行立体式的编排和报道,从而形成相对时空中的节奏,增强节目竞争力。本文以各地方台的民生新闻为例,分析了民生新闻的时段策略和编排策略,希望可以对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素梅 《活力》2014,(6):95-95
随着社会发展和新闻理念的变化,新闻的形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趋势,其中包括最近几年引起关注和热议的民生新闻以及公共新闻。而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媒介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络、手机等新兴的传播媒介,也迅速发展起来,信息的传播力度和流动性大大增强。新闻类型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风格、品位、讲述方式以及对生活的影响面,都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也赋予其更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对这一“世纪难题”的破解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毛泽东民主观的视野下,引入平等、沟通和参与等元素将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将受众理解为中心,重视受众需求,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改变过往的灌输式宣传,教条式宣传,应该转而以受众真诚沟通,了解其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岩 《活力》2012,(17):59-59
民生新闻是从百姓之中采集制作而成的新闻,采用平民的视角。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内容上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从形式上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从业人员的距离、与新闻媒体的距离、与新闻节目的距离。民生新闻是站在平民视角、报道民生内容、导向于民本思想.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题材样式的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李玉娇  谢李化 《活力》2014,(9):44-44
民生新闻以贴近百姓的生活、平民语言的表达、民生事件的视角,成为近十年来中国电视栏目生力军。然而,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民生新闻在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上存在的缺陷也渐渐显现出来,肤浅琐碎的内容、浅尝辄止的报道习惯成为民生新闻诟病,传播效果不断出现“滑铁卢”现象。而鹤岗电视台《百姓百事》栏目,用追踪、追踪、再追踪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形态的调查报道、深入报道,推进事态发展,民生新闻也不断地找到新的“爆破点”。对于《百姓百事》栏目自身发展而言,提高了收视率,赢得受众对栏目的信任、提升栏目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王刚 《活力》2012,(10):162-162
中国媒体发展已不断成熟,并与受众形成了各式连带关系,受众熟悉的节目样式随着中国式娱乐的发展,有了更新与转变。受众因为对娱乐的需要而对节目“百般挑剔”,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的产物。而受众也因为节目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学会了辨别,用自身观点影响节目形式的改变,而这些又在侧面影响了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新闻娱乐化和受众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补进而得到双赢的机会。新闻娱乐化因受众而愈加多样,受众因新闻娱乐化不断成熟,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也进一步演绎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浅谈提高民生新闻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彦华 《活力》2011,(12):204-204
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各环节的重要基础,也就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提高民生新闻采访技巧,能够使新闻生动形象,更能够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采访技巧主要有:寻找平民视角。建立平等交流,寓问于谈,深入交流;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许志强 《活力》2005,(4):195-195
一、城市化: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1.城市化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经济学家张五常指出:“在这二十年间必须要有三四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里去……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大城市里的将近二亿人。”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有着良好的媒体消费习惯和固定的媒体消费支出,城市化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也就意味着受众的扩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张斌 《活力》2012,(23):89-89
这些年,民生新闻在我国电视新闻界异军突起,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该节目大都以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深受百姓欢迎,但也存在不少诸如同质化现象严重,过于粗俗化、题材狭窄琐碎、过分强调娱乐功能,一味追求负面报道等等问题.笔者认为,民生新闻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坚守“受众本位”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