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涛  邢铁英 《世界经济》2007,30(6):75-80
本文采用B-S定价模型,计算了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期间发行的宝钢认购权证和长电认购权证的价格。在经典的B-S模型基础上,本文做了一系列定价修正模型的经验分析,从随机波动率的角度对公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运用GARCH定价修正模型,力求找出适应中国权证市场的B-S模型定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权证定价分析:极端之间的游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Black-Scholes模型分析了中国权证市场存在的定价错误和价格泡沫现象。发现在牛市阶段有近30%的认购权证定价低于其内在价值,同时还发现权证隐含波动率显著超过正股实际波动率。通过对市场因素、正股因素及权证因素的回归分析,本文认为造成两种对立现象并存的原因在于套利机制的缺失造成的正股市场和权证市场脱节,以及权证交易者显著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权证的实际价格和理论价格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本文对A股权证市场上的认购权证的价格和上证综合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认购权证的价格不仅受到正股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上证综合指数的波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权证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上较为重要的一类金融衍生产品,其交易情况和定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传统金融学的观点,套利在实现市场有效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即使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使权证产品的价格偏离基本价值,但是他们会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使金融产品的价格回归到基本价值。然而,通过对我国47只权证产品在2005-2007年间的价格波动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权证产品的价格呈现出了过高的溢价水平、交易价格与理论价格偏离较大、理应衰减的时间价值不衰减以及权证与正股关联性弱等较为明显的异常波动特征。为此,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噪音交易如何影响权证产品的价格,进而在有限套利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在空头缺失的市场中权证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在对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认股权证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权证市场投机因素比较大,权证的价格背离了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权证定价探析:CEV模型与B-S公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洪元 《特区经济》2007,225(10):124-125
权证定价无论在业界和学界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沪市2006年发行备兑认购权证的六支股票作为标的,实证分析股票价格行为。结果表明CEV(Constant Elasticity of Variance,常方差弹性)模型比对数正态假定能够更好地描述股票价格。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分析对权证进行了定价,并将定价结果和B-S公式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范向鹏 《新财经》2006,(9):53-53
宝钢认购权证和万科认沽权证到期,标志着一个权证时代的结束,未来的权证市场将如何演绎宝钢认购权证是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只权证,已于8月底到期,从它的走势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一年来权证市场的兴与衰。2005年8月22日,宝钢JTB1登陆上  相似文献   

8.
为使备兑权证的定价更加贴近现实,文章以t分布代替原假设标的股票收益率服从的正态分布,以随机波动率代替历史波动率,通过GARCH模型来消除金融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并考虑交易费用、红利等因素对权证价格的影响,在此优化了传统的定价模型。然后用Monte Carlo模拟的定价思路,并利用对偶方差减少技术提高其效率,最后编辑程序在Eviews中成功运行得出权证的定价.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计算单一权证价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Copula函数和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来计算多种权证的定价模型。具体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为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欧式认购权证的负溢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购权证是我国金融市场上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金融衍生产品之一。针对我国投资者大多对权证这种产品不熟悉的情况,本文对我国市场上认购权证一度出现负溢价的现状,给出了其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的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可转债定价理论在国外发展了近半个世纪。并且形成了基于公司价值和股票价格的两种定价模型体系。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史较短,业界对其定价理论仍然比较陌生,因此了解国外可转债定价的发展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而结合我国可转债的特点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定价模型。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我国开始了解决股权分置的进程,在所采取的众多方案中认股权证的方式备受瞩目。8月22日,宝钢认购权证上市,标志着我国认股权证市场的开始。11月23日,武钢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再次大规模地为权证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11月28日,武钢创设权证上市,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新的事物。本文对权证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勇 《特区经济》2009,242(3):107-109
本文对五粮液正股(000858)及权证日内交易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五粮液正股的波动率(L型)和交易量(U型)日内模式不同,认购权证均呈L型模式,认沽权证均呈U型模式;对正股和权证日内波动率进行的GRANGER检验表明,正股波动率是导致认购权证日内波动率形成的原因,但不是导致认沽权证的原因。文中对我国市场呈现这种日内交易模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和权证市场所执行交易制度的不同和较高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适应于一般证券市场情况的单期最优决策模型,导出了权证上市交易前后标的股票的最优投资量及其价格变动的一般性结论,揭示出权证上市交易后标的股票资产定价机制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基于本文得出的一般单期最优决策价格模型,建立了适应我国权证上市交易影响标的股票收益率及其波动率的实证模型,以我国股市的钢铁板块为主,具体分析了权证上市交易对标的股票收益率及其波动性的影响特征,从而验证了理论结果。最后得出我国权证上市交易总体上加大标的股票条件波动率的结论,与国际上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是不同的。据此,本文为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利用中国市场上特有的不允许卖空股票的制度,来实证检验“限制对j中”风险对于权证定价的影响。研究将中国权证市场的定价偏离分解为流动性溢价和动量性溢价(折价)。其中动量性溢价(折价)是市场泡沫的一种体现。研究爱现在权证泡沫出现期间,权证的换手率增高。另外,如果允许卖空,投资者将可以通过套利获取无风险收益。  相似文献   

16.
张麒 《特区经济》2006,(9):135-136
本文运用Black-Scholes公式计算权证的理论价格并和权证实际价格比较,发现权证的实际价格严重偏离理论价格,权证产品处于泡沫时期。通过Campbell和Yogo(2005)提出的Bonferroni检验方法,我们发现两个新的预测变量———权证与标的股票的交易金额比值和换手率比值,对于权证产品的收益率具有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中南 《特区经济》2010,(3):100-102
我国权证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非常小,投资者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投机过度,出现了许多价格异象,如:基本面异象,技术面异象,日期异象,规模异象。这些"异常现象"传统金融理论所不能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有限理性、心理情绪等行为偏差和前景理论、心理账户、框定依赖等行为模式的影响,实际决策并非最优决策,导致金融市场上价格的变化偏离建立在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结果,出现价格异象。文章通过总结我国权证市场这些价格异象的表现,分析了其行为金融学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来说,这件事意义重大——伴随着武钢权证的上市,上海市场的权证连续创设制度也正式拉开序幕。武钢权证作为包含了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的组合式“蝶式权证”,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在权证产品的丰富和功能设计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权证连续创设机制的推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计算实验金融方法,结合我国权证市场定价模型,构建我国连续双向拍卖人工股票期权市场仿真实验平台,并基于此平台针对持仓限额制度进行对比实验,为我国未来推出股票期权产品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限仓额度的大小并不会对市场价格造成显著影响,但随着限制的放松,市场成交量将会有显著的增加,因此,我国股票期权市场可以通过对限仓额度的灵活调整来规避由持仓量过于集中而可能引发的市场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20.
劳平  叶钦燕  叶金凤 《南方经济》2011,29(11):54-62
涨跌幅限制制度作为金融体系中稳定价格,防范价格过度波动的措施之一,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涨跌停机制的实施效应存在争议,焦点集中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流动性干扰效应、波动性溢出效应、价格滞后发现效应和磁吸效应等。自2005年中国权证市场采用涨跌幅限制以来已近五年,其实施效果和对权证市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选取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上市交易的55只权证日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涨跌幅限制对权证非理性波动的影响,以及流动性干扰效应、波动溢出效应和价格发现延迟效应是否存在,来考察我国权证市场中涨跌幅限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