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卫 《中国西部》2023,(4):116-124
数字经济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文章基于政策演变分析与文本挖掘,梳理了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探究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和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数字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动力机制,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创新驱动正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升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人才集聚、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强化政府战略引领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一般城市和上游、中游地区的创新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010—201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政策创新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考察创新政策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激励性政策规制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估计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区位异质性分析发现,激励性政策规制对于政策质量型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激励性政策规制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受到创新升级驱动效应、产业结构驱动效应和市场发展驱动效应的调节。在全国层面上和政策质量型区域,激励性政策规制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知识资本水平实现。  相似文献   

4.
王小明  邵睿  朱莉芬 《改革》2023,(3):148-155
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投入从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产出从产品导向向用户体验转变,企业联系从产业关联向企业群落转变,产业生态从竞争合作向互利共生转变,管理组织从科层组织向网格组织转变。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需求、共生、创新、管理五驱动融合模型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即数据驱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需求驱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共生驱动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制造业与数字新技术深度融合、管理驱动制造业与数据价值链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从技术应用布局、数据标准制定与应用安全、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必然要以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而这就需要借助区块链这类新型数字技术成果应用,揭示区块链技术对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探讨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诸多挑战,指出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变革性战略价值,并从激励生产端效率、促进需求端市场规模扩大、促进协作分工网络灵活高效、促进数字文化产品价值流转、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与聚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机制阐释,说明了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应用的现实价值。最后指出区块链技术目前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过程中仍需加强相关投入和政策支持,并在探索中选择沙盒监管模式来防范和控制探索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创业理财机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上讲,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协同效应、匹配效应和正外部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传播共享。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应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数字技能普及,让数字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7.
<正>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随着社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云计算成为支撑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数字中国战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带来发展机遇与创新优势。同时,云计算作为新兴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其重要程度堪比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创新环境、数字化应用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G20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10—2020年,G20国家数字经济水平不断提升,19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发达国家总体占优,发展中国家较为滞后;在具体维度上,G20国家在数字化应用上年均发展速度最快,整体水平差异较小;中、美两国分别在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创新环境方面有较大优势,欧洲发达国家则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先发优势。中国在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中应完善自身政策和制度,激励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与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推动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李晓华 《改革》2020,(5):34-48
近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新兴领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虚拟产品为主要形态、以平台为主要载体等特点,可以划分为数字创新基础设施、数字的基础设施化、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等类型。社会的技术经济形态需要与基础设施相适应,智慧社会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作支撑,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支撑创新的智能化、创造新能力发展所需市场、助力新动能的孕育壮大、促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赋能政府治理能力等机制助力智慧社会发展。推进“新基建”需要依据新型基础设施不确定性高、价值折旧快、竞争性强的特点,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政府与企业、规制与竞争等方面的关系,坚持如下政策取向:面向未来,政府引导;适度超前,小步快走;放松准入,多元参与;合理分工,企业先行;需求引导,竞争推动。  相似文献   

10.
陈旎  李志 《改革》2023,(1):109-117
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主要以数字赋能贯穿全过程,从而促进数据要素与涉农主体和农业产业之间的充分交互。现阶段,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核心技术薄弱、乡村人才缺乏、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等困境。为此,应加快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突破核心数字技术、提高乡村人才数字素养、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强化资金投入保障,进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在全球蓬勃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的局势下,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数字文创产业面临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不足、精准政策指导缺乏、人才评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涵盖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握产业革命趋势、实施聚集人才举措、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对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在技术、政策、人才等方面发力,旨在推进我国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已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采用2010-2021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基准回归、中介效应检验和异质性检验探寻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且数字技术的迭代创新可以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基于此,提出要深入挖掘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潜力,发挥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方面的助推作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与促进包容性创新,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强大动力,在城乡发展领域呈现出明显的数字红利,但在人才、资本和技术等领域仍存在要素流通不畅的部分障碍。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进一步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农业新零钱经济、乡村知识型新零工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未来要构建激励新经济形态的政策环境,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场景开发+平台建设”的技术创新,培育乡村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扎实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与效益提升,也是基于“四大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对应、高度适配,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场域和战略实施支点。文章构建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阐释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技术驱动、产业引领、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要持续提高乡村数字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对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赋能水平和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按照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用途将其划分为数字生产基础设施和数字生活基础设施,并从理论上阐述了数字生产基础设施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以及数字生活基础设施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同时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对上述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生产基础设施与种植结构存在“U”型曲线关系;数字生活基础设施在数字生产基础设施与种植结构两者关系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生产基础设施与种植结构之间的“U”型关系在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表现显著,而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表现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优势以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存在着某些制度瓶颈,政府应从制度创新和政策改进上解决好目前在农村地权制度、财政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有关问题,使我国新农村建设得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发展数字经济,算力是核心生产力。全球围绕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加快部署,我国已经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以算力和网络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梳理国内外算力资源创新应用发展态势发现,全球算力供给加速增长,多样应用需求加速算力升级,算力正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然而,与世界算力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算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应用场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从做好顶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应用创新、加快人才培养等四方面,提出我国提升算力竞争力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017年以后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逐渐兴起,当前处于繁荣发展阶段,但研究作者和机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概念和内涵、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时空演化、影响机制、实现农业高质量的路径等方面,与乡村振兴、“双循环”、农业绿色发展等理念和政策紧密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融合、农村三产融合等结合的新方向受到关注,未来在系统化的理论及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引领新型业态的农业、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等方面还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型经济模式,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的样本期内,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治理直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收入平等间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据此,数字经济发展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针对区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成为占领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关键,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也是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基石。虽然辽宁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数实融合能力快速提升、数实融合平台日益优化,但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专业化数字人才缺乏、政策系统性时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破解。借鉴上海、深圳、浙江、贵州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结合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数字经济融合方案、持续投入和夯实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提高政策系统性和有效性以及强化数据标准体系等措施,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为数实融合提供坚实保障,夯实关键技术基础、营造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强化数据标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应用场景开发、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通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