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进入十月后,气温逐渐降低,鱼类渐渐停止摄食,越冬期开始。鱼类在越冬期间,由于不摄食或在越冬前营养不良,体质极弱,容易在外界环境(如:温度、水质、氧气、底质等)突然变化和疾病的侵袭下,大批死亡,造成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 鲤、鲫、鳊、鲢、鳙等目前广为养殖的水产品均属温水性鱼类,当水温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在封冰的情况下,鱼类的活动减弱,停止生长,其新陈代谢能量来源于其自身体内积存的营养物质。因此,加强冬季管理,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对来年的再生产和稳产、高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冬季,当水温降到5-10℃以下时,好多鱼类停止摄食或者摄食很少,在结冰的情况下,鱼类根本不摄食,新陈代谢缓慢,停止生长,进入越冬,如果不加强管理,鱼类会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正>水产养殖生产的整个周期中,越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许多养殖户选择在冬季养鱼,但是在越冬过程中,大多数养殖鱼类摄食量低,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养殖鱼类在越冬期间体质虚弱,容易继发疾病甚至"泛  相似文献   

5.
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寒冷,鱼类便进入了越冬期,由于在越冬期内鱼类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新陈代谢水平降低,抗病力明显下降。同时,不少地方有较长的封冻期,这对池鱼的安全越冬极为不利。因此,认真做好池塘越冬期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其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6.
正一般封冰前至冰融后算为鱼类的越冬期。在越冬期的整个时间段内的各个环节都决定着鱼类越冬的成败,为此,鱼类越冬期的管理措施就显得相当重要。笔者根据近些年的实践指导经验,将养殖鱼类越冬期的主要管理措施总结如下。一、增加鱼体脂肪,提高鱼类体质鱼类越冬后鱼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一般四大家鱼体重可减轻5%左右,特别是草鱼和鳊鱼的体重下降还会更大。这是因为鱼类停食后,进入半冬眠状态。虽然鱼类因低温不需要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正> 晚秋时节,当水温下降到8℃以下时,鱼类基本停止摄食,这时鱼类即可并塘越冬。为了使鱼类越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降低鱼类越冬死亡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塘越冬鱼池要做到以下“五个不宜”。  相似文献   

8.
<正>越冬后的鱼池,鱼类体质普遍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降低,进入春季水温逐渐上升,鱼类开始慢慢恢复活力,并逐渐开始摄食,同时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寄生虫也开始大量繁衍,各类养殖池塘容易暴发鱼病,引起池鱼大量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为此,本人认为加强春季养殖管理,切实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是春季生产管理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春季常发鱼病主要有烂鳍病、细菌性烂鳃病、水霉病、疖疮病、竖鳞病、锚头鳋病、车轮虫病、三代虫病等。  相似文献   

9.
<正>秋季是鱼类催肥长膘的大好季节,搞好秋季培育,对在冬前上市的鱼可提高养殖效益;对达不到上市规格的鱼,能增强鱼体御寒能力,从而为鱼类安全过冬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前粗后精投饵,秋季看水施肥投饵应掌握"前粗后精"的原则。9月前仍是鱼类摄食生长的旺季,在主养草食性或  相似文献   

10.
<正>当水温降至5-10℃左右,鱼己基本停止摄食,活动减弱,新陈代谢减慢,停止生长,进入越冬保膘阶段。鱼类在整个冬季一般是处于休眠状态,靠消耗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生命。据试验,鱼种自然越冬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正>冬春交替时节,鱼类仍处于越冬期,雨雪天气时常发生,导致水温低,水体溶氧不足,鱼体抗病能力较弱,给越冬鱼类安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有时甚至会发生鱼类死伤现象。此时又处于春节前后,广大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12.
<正>初冬在池水温度降到8℃以下时,鱼类基本停止摄食,这时进行并塘越冬最为适宜。但要保证并塘后的鱼安全越冬,必须要做到以下"六个不宜"。一是淤泥不宜多。越冬池淤泥最多不要超过20厘米,淤泥过多,有机物分解时,  相似文献   

13.
<正>水产养殖生产的整个周期中,越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养殖鱼类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水产经营从业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鱼类越冬期科学管理的意义重大。以湖北为例,冬季鱼类要持续近三个月的越冬消耗,如果在此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管理工作,那么到了春季鱼体体质太弱、抗病力差,就会直接导致规模死鱼事件。鉴于此,个人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几点鱼类越冬管理方案供从业者参考:一、加强饲养管理越冬前期应适度加强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增强肥满度,提升鱼体抗病御寒能  相似文献   

14.
<正>开春气温逐渐回升,鱼塘各种生物繁殖加快,各类代谢物不断增多,危害鱼类的病菌、寄生虫也逐渐活跃。一般进入每年的3月下旬,鱼病发生的第一个高峰期就要到来,究其原因,可归结为:①越冬鱼由于越冬期长时间不摄食,鱼体体质弱,抵抗力差,极易被  相似文献   

15.
<正>鱼类池塘越冬死亡的原因,往往是一种主要因素或几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内因,鱼类患有疾病或体质较差。鱼体体表、鳃、肝胆、肠等患有各种疾病,鱼体呼吸器官受损,不但造成鱼类呼吸困难,而且通过伤口传播  相似文献   

16.
<正> 鱼种越冬的好坏关系到来年成鱼生产的产量。应了解越冬池死鱼的原因,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鱼类越冬效果。培育大规格鱼种 培育体格健壮的大规格鱼种是保证鱼种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每年6—8月3个月是水温高,鱼类摄食生长最旺盛的季节,采取强化喂养的措施,使鱼体健壮、肥满,规格达到15厘米以上的规格鱼种。降低夏花鱼种的放养量,一般每亩放养  相似文献   

17.
<正>在冬季,当水温降到10℃以下时,河蟹就很少摄食或不摄食。蛰伏在池埂或池底洞穴中。处于休眠状态或半休眠状态。很少活动。河蟹养殖就基本进入了越冬期。虽然商品规格的河蟹还在出售,但大部分塘口已经接近尾声。养殖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已达商品规格的养殖产品的上市捕捞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未达商品规格的养殖产品的越冬准备。加强管理,保证其安全越冬。现将常见越冬准备和越冬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渔业致富指南》2009,(4):71-72
<正>入春以来,水温持续升高,鱼类摄食逐渐旺盛,但当前在常规鱼类的养殖中,由于种种原因春季摄食性鱼类不摄食或摄食不旺盛的现象十分普遍,若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  相似文献   

19.
<正>从每年冬季到下年春季前,鱼类进入漫长的越冬期,鱼塘越冬养殖管理至关重要。从越冬养殖管理实践来看,由于越冬池塘条件差,放养密度过大,苗种体质弱,或受伤致病,或管理不善都会影响鱼类越冬安全。一些养殖户由于不注重苗种越冬安全,导致越冬死亡率偏高,严重影响到下一年度的渔业生产经营和养殖效益。根据实践,笔者认为鱼塘鱼类越冬养殖管理应把握好以下要  相似文献   

20.
长吻鮠在水温低于13℃时,摄食量明显减少。水温在10℃以下时.几乎停止摄食。在湖北宜昌一带,网箱养殖水域水温在13℃以下的时间大约从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越冬期长达三个月左右。长吻鮠能在越冬时为了维持基础代谢。主要靠消耗自身体内的营养物质。首先是糖原。接着是脂肪,最后是蛋白质。结果使鱼体重下降,肥满度降低。当体内的生化物质消耗过多时,必然会影响到鱼体内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鱼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