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炜 《魅力中国》2010,(25):109-110
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事新闻播报的人被称做播音员。有声语言是播音员依据稿件、提纲或者腹稿,传情达意进行再创作。并且确立自身形象的主要手段。播音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将信息传达给每个人,就如同模特儿只能体现服饰,不能过度强调自己一样,播音员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一般字正腔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张培梁 《理论观察》2010,(2):F0003-F0003
播音有声语言艺术之美,是播音员追求的理想境界。创造优美、崇高的有声语言与培养提高审美功能,是播音员达到有声语言艺术之美的条件之一。 优美.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所从心理上把握和体验、积累的一种美感。优美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比如自然界和人、动物的声音、乐曲、歌声等。  相似文献   

3.
播音 ,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再创造 ,是一项语言艺术活动。在工作实践中 ,播音员要想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播音稿件的内容实质 ,除具备深厚、稳定、坚实的语言功力外 ,还要熟练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 ,使表达如行云流水、变幻起伏、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运用自如 ,使文章锦上添花。一、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语言表达技巧是播音的重要组成。情景再现 ,内在语 ,对象感 ,是从备稿到播音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 ,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内部技巧”。下面分别论述一下。1 .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播音员进行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  相似文献   

4.
准备稿件是播音员进行播音创作的重要环节。播音员要把各类节目中的文字稿件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 ,成为广大听、观众喜闻乐“听”的播音作品。一般认为依据文字稿件的播音是“二度创作”活动 ,稿件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提炼 ,是作者的“一度创作”。播音作品 ,是播音员基于对生活的理解 ,把稿件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直接可感的声音符号的“二度创作”。从播音员文稿播音的创作活动中可以看出 ,播音员对稿件的依赖是很大的 ,倘若播音员与稿件之间处于一种生疏或隔膜的状态 ,是很难产生好的播音作品的。所以 ,播音员在准备稿件过程中要注重…  相似文献   

5.
李申会 《魅力中国》2013,(11):106-10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凄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一、要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相似文献   

6.
李元红 《发展》2012,(6):125-126
本文强调广播语境的虚境化特征“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的美学特征,是在虚境化广播语境要求下,对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意义的提升。有声语言表达的“在场性”是声音形式及其引发的观念中的客观世界、想象中的意象世界;“不在场性”是紧密联系“在场性”的、在一定文化模式下有声语言蕴涵的审美意绪和美学价值。它以创新的面目出现,活跃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祖涛 《黑河学刊》2002,(3):62-63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媒体中,“新闻立台”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作为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这篇论文中很自然的把目光投向了新闻播音领域。近几年兴起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说”新闻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给我们带来一个叹号———原来新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问号———新闻节目还能怎么做?这其中成功与失败的例子都有。从而有不少电台、电视台照搬而做,认为“播音员的时代已经过去”,“说新闻是最好的样式”,甚至把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对立起来。在话筒前、镜头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是党、政…  相似文献   

8.
杨志平 《魅力中国》2013,(20):301-301
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播节目的语言运用,是指各种节目形式、各种节目题材语言使用的特点与规律,以及不同类型的节目对语言的不同要求。广播电台的节目以有声语言为主,作为广播人,不仅要重视广播宣传的内容,而且要研究广播宣传的形式,尤其是要下苦功夫研究广播语言的适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充分注意适合于“听”的特点。以增强广播宣传的效果。本文试结合广播宣传的实际,谈谈广播语言的适听特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郜峰 《理论观察》2001,(5):98-100
在播音实践中,感受,是极为重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环节。从艺术感觉理论透视播音感受.能够进一步认识播音创作规律。特别涉及“独特感受的价值选择”问题.对当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播音员、主持人指明了一条严肃的、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昭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发有情之声”,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自己的播音给广大受众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王勇 《黑河学刊》2011,(5):39-39
电视新闻播音员是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创造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信息的叙述者和传播者,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各类新闻节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整档新闻节目的成败与否。合格的电视新闻播音员,能使信息传播更加准确、生动、有效,能进一步激发、调动观众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1.
张春波 《魅力中国》2014,(24):273-273
创新不仅是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创作的源泉,更是播音主持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都应该通过创新来发展并满足市场需求。本文探讨了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以及语言创新的必要,并就语言艺术创新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李元红 《发展》2012,(5):118-118
播音员主持人主要是以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的,笔者在20年的播音主持经历中体会到,播音员主持人应注意长期锻炼自己的声音,学会驾驭并美化自己的声音,使之成为得心应手、顺应时代发展的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3.
马建彬 《魅力中国》2014,(19):278-279
播音主持表达是有感而发的传播语言行为,感人至深的艺术表达靠的是足够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关于“感受与表达”有一个经典的表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及于受众。”“感之于外”就是表达者接受了外界某种“触媒”刺激,从而“受之于心”并产生出相应的内心反应——形成鲜明的主观态度,直至在这种态度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最后爆发出来的有声语言——“及于受众”的就必定是饱含丰富情感色彩的表达,而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声音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自己的感受,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论“无声语言”艺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湖南经济》2002,(3):60-61
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给受教育者作报告、做宣传,还是同受教育者谈心、论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语言表达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语言从是否通过语音和文字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凡运用语音和文字表达的是“有声语言”,相反则是“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常常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但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不能忽视“无声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准备稿件是播音员进行播音创作的重要环节.播音员要把各类节目中的文字稿件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成为广大听、观众喜闻乐"听"的播音作品.一般认为依据文字稿件的播音是"二度创作"活动,稿件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提炼,是作者的"一度创作".播音作品,是播音员基于对生活的理解,把稿件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直接可感的声音符号的"二度创作".从播音员文稿播音的创作活动中可以看出,播音员对稿件的依赖是很大的,倘若播音员与稿件之间处于一种生疏或隔膜的状态,是很难产生好的播音作品的.  相似文献   

16.
播音员对播音作品内在语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播音作品的水平。内在语在播音表达中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掌握并运用好内在语是每个播音员、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在备好稿的前提下,必须认真挖掘作品的潜在语言,也就是“内在语”,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  相似文献   

17.
周子涵 《魅力中国》2010,(34):112-113
电视是声像传播的媒体,主持人要想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仅仅依靠有声语言是不够的。本文从电视节目主持人态势“语言”的构成入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态势和语言的特点及现象进行具体阐述,旨在规范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态势“语言”,使主持人可以更好的与受众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赵英 《魅力中国》2013,(14):179-179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要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理念有很好的理解,其次通过创设情景;引导想象;释义悟情;巧加提示;句式练习等实践活动落实这一新概念,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诗论非常重视情感问题,“情”是诗歌万劫不灭的生命,真正有生命的诗歌是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显露,本文试图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探讨钱谦益主“情”诗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高林 《魅力中国》2013,(16):125-125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给予人们视觉盛宴,以及心灵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安慰。它展现了舞者内心深处的世界。“情动于衷”,就是舞蹈的源泉,只有以“情”作为出发点。通过肢体语言.再加上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才能够表迭出舞蹈作品的内涵,才能够构成舞蹈艺术的核心,才能够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然而,现如令的许多舞蹈都不能称之为“舞蹈”了,因为这些舞蹈中没有投入舞蹈者的感情,只是机械的肢体动作表演。本文章将通过讲述情感与舞蹈之间的关系来证明情感在舞蹈表演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再论述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