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范类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承和保护人类文化瑰宝的信息资源中心,师范类院校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项勇福 《价值工程》2011,30(15):273-274
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既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也是建设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加快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体育非物质文化,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绍兴方言呈现出衰退趋势,渐渐丢失其在语言界的话语权。然而,绍兴方言作为绍兴文化传承的载体或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绍兴方言在平衡好与普通话关系的同时,应继续传承其承载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弘扬绍兴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探索一种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迄今已设立了15个。在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分析基础上,对文化生态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以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民族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间的整体性保护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三个层面,对整体性保护的内涵与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精髓的灵魂所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传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之处展开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属性、相对封闭的传承生境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其具有通俗性、多样性、娱乐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海洋经济时代,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应遵循活态化保护思路,即生动形象的传承形态、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极具视野的传承领域、文化特定的传承土壤、与时俱进的传承变迁。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关注焦点。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吸引了从国家到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关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大繁荣,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角度,探析了梁山武术的起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和存续状态,提出了发掘、保护和传承的见解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宝马文化之旅历时3年,足迹遍布10个省及直辖市,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有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之称的西安鼓乐、雕版印刷、苏州评弹、江南丝竹,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名词,都是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城市节庆活动是文化的传承,随着人类历史发展,文化现象尤其是民族和民俗文化有相当一部分由节庆活动得以充分体现,城市节庆活动又作为一种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从文化机制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是源自特定社区并以传统为根基的集体创作,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的和民间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民间受到了百姓的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逐渐生疏,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和传承的开拓性尝试,其成效将会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其"公共性"的基本属性,利用公共资源进行整合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文化、自然、生活环境的区域性融合,如何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如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需要研究的重心。因此,针对榆林市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有效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实施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西剪纸为例,探讨民间美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过程中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施策略。文章将对山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固化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郝晓蔚  张伟  杨希  赵卫利 《价值工程》2014,(30):266-26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高校有序展开。本文就高校开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背景及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朱会华  潘灯 《企业导报》2012,(10):268-269
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是因政策法规不健全、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保护更是匮乏。本文拟以广西容县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在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被誉为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思想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然而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却是脆弱的文化链条,有的已淡出了我们的记忆。2012年1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仪式上,山西老陈醋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