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23年是《中国粮食经济》创刊35周年。作为一个在物资储备战线工作了30年的“储备人”,尽管三年前才结识《中国粮食经济》,但已将其视为相见恨晚的老朋友,它让我真正成为一名“粮储人”。一次陪护两组文章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粮食经济》发起了“粮储心向党奋斗新征程”主题征文活动。在此之前,我已经筹划想写一组反映物资储备改革发展辉煌成就的稿件。  相似文献   

2.
订阅《中国粮食经济》和《粮食问题研究》(以下简称“两刊”)并组织学习,是粮食行政和企业领导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粮食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近5年来,四川省蓬溪县“两刊”订阅都在百份以上,名列全国县级订刊数量第一,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通报表扬。以粮经研究小组为单位组织会员和职工学习《中国粮食经济》,提高了会员和职工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近几年,有叨多名年轻人被提拔到站、厂当领导,他们都是学习“两刊”积极分子和撰稿骨干。根据多年的实际,我的体会有以下三点:第一,做好宣传,提高认识,增强“两刊”订阅…  相似文献   

3.
我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粮食局主管党务工作的副局长,同时也是《中国粮食经济》的忠实读者。从杂志上我学到不少外地粮食企业的先进经验,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干部,我参与本区粮食企业改制的全过程,耳闻目睹了全局收储企业改制职工的全部心声。这才感到企业真正改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它改掉了计划经济几十年粮食企业职工的“荣耀”感,也洗刷了市场经济下职工那种无活干、下岗待业、求人谋业的“耻辱”心态。改制给新企业带来了活力,带给了广大职工的医保,也带给了自谋职业、职工失业、保险福利,也带给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欲求生存则生存的痛…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基层农发行工作人员,由于从事宣传工作,经常向刊物投稿。2005年《中国粮食经济》第1期的“粮食漫谈”栏目刊发了我的一篇稿件,因此与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每接到样刊,我便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杂志所设置的“粮食信贷、粮食形势、粮食漫谈”等栏目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时光不语,岁月不居。每一个拼搏的日子,如天空中晶亮的繁星,都闪闪发光;每一段温馨的记忆,如光芒凛于内的玉,都温润人心。2023年6月9日,看到“我与《中国粮食经济》——35周年特刊征稿启事”后,过往的种种场景,帧帧记忆涌上心头,思绪将我拉回到与《中国粮食经济》交往的难忘岁月。《中国粮食经济》是我进入粮食行业后的引路人,开阔了我的眼界,给了我许多的“营养”,  相似文献   

6.
说《中国粮食经济》是我的精神家园,缘于内心长期的深深眷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她一步步把我领入了全国粮食经济论坛的高端。第一次触摸她是1998年9月中旬,我到县粮食局秘书股办事等人时,偶然间看见桌上有一本刚刚邮寄到还散发着清香的是年第九期《中国粮食经济》,随手翻开便一见钟情般地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以来的就业形势:“十五”期间前四年共安置各类人员就业4354人,其中安置统配人员2100人,其它2254人。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取得成效。2001年至2004年,全州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68人,再就业率达58%。到2004年底,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1352本,减免各种税费93.58万元,还向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57个公益性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粮食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力度越来越大,粮食系统下岗和失业职工的数量正迅速增长,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共同探讨有效解决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山区粮食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原因及再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入手,提出再就业的出路与对策,供各方面参考。一、职工下岗原因及再就业的意义(一)职工下岗和失业的原因。职工下岗、失业是企业不适应市场、生产经营困难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相似文献   

9.
好刊伴我行     
好刊伴我行张国军我是刚从学校毕业到粮食战线的一名新兵。由于业务不熟悉,起草的几份文件,也记不清修改过多少遍,最后被主任改得面目全非。一次次的“再修改一下”,使我感到迷茫无措。正在此时,《粮食问题研究》出现在我面前。我如饥似渴地捧着读了一遍又一遍,刊物...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2018年初见《中国粮食经济》杂志时,我刚经历机构改革,转隶到新单位。面对全新工作内容,尽管一腔热情也难免感到自身能力不足。《中国粮食经济》为那时迷茫的我打开了一个了解粮食业务、学习粮食知识的崭新窗口,补上了重要一课。杂志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粮食市场监测、安全生产、节粮减损、储备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中国粮食经济》杂志的最初印象,还要从2010年10月工作调整到局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的那一时刻说起,这样算起来,彼此相随相伴也有13年的光景。我们的办公室主任是位“老粮食”,为人厚道、工作踏实。1990年粮食本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乡镇粮库,他从基层粮库仓储管理员起步,到市直机关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靠的是出色的文字综合能力,我与《中国粮食经济》刊物结缘,他算是引导者。  相似文献   

12.
我与《中国粮食经济》有一种割舍不开的情缘。《中国粮食经济》在我心中永远是一座圣洁的殿堂,亲切、敬仰、自豪,各种情愫在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粮食经济》时就充满我的心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经济》:我的精神食粮福建龙海市浮宫粮站陈阿泉《中国粮食经济》使我了解和掌握了许多知识。本人阅读《中国粮食经济》是配合工作而进行,使阅读融入工作之中。通过几年的研读,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还提高了专业水准,丰富了工作经验,颇有裨益。同时,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经济》2012第8期刊登了一篇“老粮油人”的《盼“衣食父母”把根留住》的文章。作为一名老粮油人,该作者对我国城镇化带来的可耕地减少,特别是农业人口减少后可能出现的粮食生产数量安全问题忧心不已。其担忧之情跃然纸上,令人钦佩,可惜他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如何才能让“衣食父母”扎根农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四川省粮食学校“文秘与档案”专业1班(3年级)的5名学生。1996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我们由学校安排赴四川省粮食局实习。实习期间,在《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时日虽短,但感慨和收获良多。《粮食问题研究》杂志,确实是一本很好的刊物。实习期间,我们找出一堆堆新老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我们深感有幸结识这位好朋友。它的“流通体制改革”栏目,把行业内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捕捉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它的学术性,这也是刊物成功的主要因素;“粮政论坛”比较及时地将粮食问题的方针、政策信息传递到读者…  相似文献   

16.
霍胜民 《齐鲁粮食》2001,(11):51-52
我自1994年起一直在龙口市粮食局从事通讯员工作, 是龙口市粮食经济学会成员之一。近年来,在省地两级粮经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尤其在烟台市粮食局办公室和龙口市粮食局的各位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始终坚持为各级党委服好务、为领导决策服好务,为基层单位服好务这“三个服好务”为工作宗旨,以粮食企业发展、改制、改革这“三大主题”为研究主课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做好通讯员工作。自1994年以来,先后提出调研题目40多个,撰写调研报告30余篇,字数达10万多字;为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上经报送信息160余期;为基层企业编发内部经验材料80余篇;为《中国粮食经济》和《齐鲁粮食》供稿30余篇,自1995年起先后在《齐鲁粮食》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取得了四个三等奖及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本人还连续六年被龙口市委、市政府及烟台市粮食局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现将我的一点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笔者在《中国粮食经济》杂志上看到"‘四无粮仓’精神永传承"系列报道,作为一名"老粮食人"被深深地打动了。沉浸在记忆的深潭中的过往,如幻灯片一般,一幅又一幅地呈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的我参加了粮食工作,在江西武夷山北端的铅山县的山区湖坊粮站当粮食保管员,保管稻谷。以后的39年我从未  相似文献   

18.
改刊词     
改刊词《中国粮食经济》杂志从本期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重要商品,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粮食工作十分重视,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农信社自2000年以来,与地方政府协作配合,在全区首家开办了下岗再就业小额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起动资金问题,且成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一个亮点。在政府、农信社与下岗失业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2001年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召开的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座谈会上,满洲里下岗再就业小额货款工作被誉为“满洲里模式”,2003年在全区进行了推广。  相似文献   

20.
周芳 《致富之友》2004,(10):10-11
屠丽芳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上海女性,她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残疾、下岗、长期病假的丈夫,这是10年前的她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而10年后的今天,她依然拄着拐杖,走上了“上海市再就业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市自强模范”等表彰大会的领奖台,她创办的丽芳报刊服务社,开辟了一个就业新天地,为1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岗位,其中有11位残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