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王军 《经济论坛》2004,(4):122-124
从近年上市公司外资参股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外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合作伙伴,并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运作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趋势越来越明显,涉及到外资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件也越来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我国上市公司应如何应对外资的并购行为,我国的法律应如何规范外资的并购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并购将进行第二次登际,研究外资并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别探讨了外资并购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动因以及外资并购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首都商务     
《时代经贸》2013,(3):11-12
1、北京市利用外资首月实现开门红 2013年1月,北京市实际外资和合同外资实现双增长。实际外资8.3亿美元,增长9.3%;合同外资7.6亿美元,增长32.2%。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穷落后、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成了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于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优惠的政策,以期吸引大量的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并非越多越好,这涉及到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问题,而外资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政府的外资政策所决定的,因此,分析外资的适度规模问题显得非常有意义,可以依此得出一个“适度外资政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外资在华并购的案例明显增加,但我国对外资并购的管理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对外资并购中出现的垄断倾向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控制乏力,同时在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等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必须抓紧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和立法,切实有效地规范外商并购投资行为,以便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效应并遏制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据外经贸部外资司统计,今年1-5月,我国东部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大幅增长,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有较大幅度上升,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略有下降。今年1-5月,全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421家,合同外资金额259.7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0.5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42.29%和17.98%。但与东部地区全面增长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新设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重依次降低了0.39、…  相似文献   

7.
外资准入政策的制定关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创新。本文根据中国外资准入政策的调整,区分了鼓励和取消限制这两类典型的外资准入政策,并分析了它们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鼓励类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的创新,而取消限制类政策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不同外资准入政策的影响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效果不同。本文也提供了支持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产生较多知识溢出效应的证据,并从企业所有制和取消鼓励类政策这两个方面对外资准入政策的影响做了进一步讨论。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定选择性产业政策吸引高质量外资是其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外资并购热中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资并购”近一时期在我国被炒得火热。笔者发现目前大家谈论的多是外资并购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其负面效应。外资并购作为利用外资的一种方式,也可能存在我国过去引进外资过程中的问题:外资利用优势地位打压民族品牌;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屡见不鲜;“以市场换技术”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外资利用转移定价等方式转移利润、逃税漏税情况严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措施减少外资并购的负面影响:改变原有外资政策,向以增强是关联为特征的外资政策过渡;建立对跨国公司的监控体系;大力培育中介机构;企业要明确并购动机,重视品牌和自有知识产权,搞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荣 《经济经纬》2002,(4):54-56
随着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企政策的出台,预示着由市场主导、强强联合式的战略并购将成为今后重要的重组方式。从外资并购的趋势来看,我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将是外资的首猎对象。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国内500强企业将首度进入市场化并购,外资并购将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外资并购的规制、国有资产流失、富余人员的安置、外资并购的整合等,如何制定相应措施来化解矛盾,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同民族工业平等竞争将是提高国企资产质量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尹非 《时代经贸》2007,(6Z):65-65,67
本文由凯雷收购徐工受阻一案,分析了我国的外资监管政策和对外资的态度转变,由此指出我国应分清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以适应国情规范外资。  相似文献   

11.
王汝安 《经济师》1995,(7):43-43
合资企业外资到位率不高应引起重视王汝安外资到位率低,是导致合资企业中途夭折、名存实亡、迟迟不能开业的主要原因。外资不到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外商方面诸多原因外,中方配套资金不足,也影响了外资的及时投入。为避免外商方面投资不到位,各地应在项...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以后,外资会以更大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我国,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也会加速开放进程。一方面,外资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追求外资数量增长为短期内改变落后面貌思想的指导下,有可能出现外资垄断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障碍分析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峰 《现代财经》2003,23(5):43-47
对于外资并购存在的具体问题,必须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资产评估制度,提高资产评估水平;适当放宽外资并购领域,进一步放开对外资并购的持股限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监管作用,为外资并购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外资利用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对外开放度的确定取决于该国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与对外投资比率。由于我国目前外于净资本流入的不成熟债务国阶段,1993-1998年对外开放度的形成与提高得益于外资利用规模对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与对外投资比率的促进,即外资利用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我国对外开放度及外资依存度的提高。随外资依存度的提高,我国被外资控制的风险呈上升趋势,国家的经济安全日益受到威胁,因此提高我国外资利用的经济绩效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并购正在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一大主流和热点。回顾了我国外资并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外资并购的政策体系与法律框架,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外资并购进入到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通过证券市场并购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并购模式创新以及并购由制造业向金融等服务业扩展是这一时期外资并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贯彻WTO国民待遇原则重构我国外资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待遇原则作为WTO的一个基本原则,贯穿于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中,在有关外资引进的协议中自然也不例外。文章从我国有关外资的法律体系现状着手,全面分析了我国现今外资立法中超国民待遇和低于国民待遇的有关规定、表现及其危害,最后从适应入世需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重构我国外资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金三林 《经济纵横》2006,(11):23-26
今年以来,我国外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出现背离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假”外资的减少和“假”出口的增加。假外资减少是好现象,而假出口增加则要引起高度警惕。通过相关资料可预测,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将增长26%左右,进口将增长22%左右,全年将分别增长22%左右,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会和去年大体持平,但外资质量将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余晓东  胡峰 《财经研究》2003,29(8):34-40
“十六大”前后一系列法律文件的相继出台是与中央“抓大放小”的国有资产改革决策相配套的。随着中国政府对外资在华并购限制的完全解冻,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选择并购方式进入我国。本文通过一个模型的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放松外资在华并购的限制主要是基于提高我国福利水平的考虑。该模型还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速度和时机对社会利益最大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外资在华并购的实施细则。此外,我们还证明了政府对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提前进行“包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对外资并购的政策导向上保持了稳定性和一致性,认真研究我国外资并购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完善方向,有利于国内企业正确处理外资并购中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政府对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完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1991年起中国政府在商业零售领域对外资商业进行了试点性开放。10多年来,经过入世谈判期、入世保护期,到2004年12月11日解除对外资商业领域在数量、地域、股份等方面的限制,全面开放商业市场。外资商业尤其是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入驻并抢滩浙江,本土商业如何与外资商业博弈?最终何去何从?[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