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标:对中国包容性增长进行科学测度,并探究影响包容性增长的因素。研究方法:使用广义Bonferroni曲线和社会包容度指数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度,并使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层面仅达到“基本包容”状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包容性,城镇地区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人均GDP、金融深化、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会促进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会抑制包容性增长,而FDI和投资等因素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创新:将广义Bonferroni曲线和社会包容度指数用于中国包容性增长测度。研究价值:为中国包容性增长的量化测度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国经济增长包容度的提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增长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和马克思经济增长思想的关系尚未有所论证,本论文简单叙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希望通过初步探讨包容性增长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挑战下、在党的领导下清晰地把握和坚定地遵循包容性增长理念,增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能力,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发展,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山区经济包容性增长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日益成为关注的议题,在今后的经济增长中,经济政策的重点不仅要维持增长速度还要将增长收益惠及所有的人及地区。由于山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包容性增长尤其要关注山区经济增长。文章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运用文献法、归纳法等方法得出山区经济要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从基础设施、园艺作物、旅游业及包容性治理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是学术领域国际合作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中国学者的智慧。与其把包容性增长视为外来的概念,不如把它看做包含普世价值的全球共识。中国理应成为包容性增长积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中。  相似文献   

5.
王文军 《中外企业家》2013,(8S):264-264
目前,建立包容性增长成为了追求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包容性增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郭晓华 《活力》2010,(20):83-83
在今年9月16日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充分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增长”的认识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途径。“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我党的执政理念,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包容性增长已成为旅游经济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结合广西各市区的情况,兼顾数据的可得性,构建评价市域旅游业包容性增长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投影寻踪技术对广西14个市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基础性决定包容性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弱势群体面临着旅游经济利益的缺失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各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极不平衡,并逐步呈现"马太效应"的趋势。因此,应通过构建合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旅游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破除旅游业面临的"资源诅咒"困境。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人的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指数,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利用因子分析对其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评价,为建设富裕绿色满意的幸福县域,实现城乡包容性增长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印度"藏富于民"而中国"藏富于国",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远远大于中国,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既源于印度的包容性增长措施,又促进了印度的包容性增长。印度包容性增长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包括改善收入分配比例,调整投资结构,降低通货膨胀,改善产品出口结构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商品房与保障房供给配比与居住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关系,本研究将35个大中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商品房与保障房两类住房供给配比与居住包容性增长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城市的居住包容性增长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两类住房供给配比和居住包容性增长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协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     
小志 《中国就业》2011,(7):13-13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 包容性增长被誉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2009年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提出。2010年9月,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予以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理念、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和改革,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调整社会管理的相关内容。当前,包容性增长呼唤着社会管理创新,也只有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增长是目前中央和理论界、学术界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括性表述,其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具有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协调的内涵。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实现公平性增长的全新价值理念,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诸多不健康的城市及区域发展问题对现有的城市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赋予了城市化新的内涵,也使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包容性增长促进健康城市化成为了政策要点。在厘清健康城市化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包容性增长是推进健康城市化的新机制,并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从包容性增长的健康城市化响应机制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析,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以"泛长株潭"地区为例,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健康城市化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各省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变动趋势、区域差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方法: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泰尔指数、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及三大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但逐年缩小,并具有收敛特征。研究创新:根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指标选取主观随意性强、指标种类单一、忽略指标实际含义和指标体系不易操作等问题,从而更具有效性和应用性;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使测度结果具备了时空双重维度上的可比性。基于时空视角,从各省份及三大地区两个层面进行考察。研究价值:有助于观察和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化与社会包容性的现实状态,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经济危机后,欧盟委员会为促进欧盟经济的发展,提出《欧盟2020年战略》,以达到欧盟社会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的目的。本文首先描述了发展服务业与欧盟社会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发展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消除贫困、提高劳动者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欧盟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其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最后探讨了欧盟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增长是目前中央和理论界、学术界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括性表述,其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具有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协调的内涵.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实现公平性增长的全新价值理念,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时事聚焦     
《审计与理财》2010,(11):58-58
胡锦涛出席亚太经会组织会议,提出"包容性增长"引关注。日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致辞,随后美国《世界日报》刊出社论《中国的发展当如何包容》。文章说,胡锦涛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对“包容性增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主席最近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他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新理念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是机会均等或共享型经济增长,即强调保持经增长,即强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强调通过消除机会不均等实现公平合理的经济增长,这与我们提出的“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包容理念,强调经济增长的公平正义和参与理念,强调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和普惠理念。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了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三个方面表现是:管理体制安排形成了城乡二元化差异,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城镇化的红利分配不公弱化了社会整合力。包容性增长给区域发展带来的政策启示是:要继续加大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要加大地区的收入分配改革;要优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分配;要积极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秉承人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增强经济社会体制转轨中的社会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