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1月份价格总水平继续受去年末形成的上升走势影响。统计显示,今年1月我国价格总水平呈明显的上涨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变化呈“农村高城市低”及“食品消费拉动”的特点。 预计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将呈温和上涨态势,涨幅不超过3%,二季度价格总水平可能有较大幅度上涨。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中国价格论坛”上表示,当前经济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流动性供应充裕,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逐渐显现。这也是上半年信贷激增、楼市大涨后,发改委首次警示价格总水平存在上涨压力。上半年中国信贷规模迅速增长,已引发了对潜在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的担忧。央行表示,虽有通胀担忧,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央行不会改变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导刊》2010,(10):14-14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总体上来看,国民经济总的运行态势比较平稳,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不过,8月CPI已创下年内新高,且可能继续走高,尽管目前3.5%的温和通胀无碍经济回暖大局,但下半年调控压力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数据》2005,(12):14-15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4%。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上涨0.2%。若扣除鲜菜价格上涨6.6%,鲜果价格上涨5.1%的影响,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月比持平。  相似文献   

5.
2003年我国通货紧缩压力将小于2002年,但物价将继续呈现低水平运行的走势。预计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微涨0.5%,商品零售物价在-0.2%~0.3%之间波动,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增长由负转正,但最高增幅不会超过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呈现正增长,预计增长1%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提高。推动物价适度上涨的因素一、物价持续走低受到多方关注,2003年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最近召开的计划工作会议将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定为增长1%,也就是说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不仅要由负转正,而且…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中国经济可增长8.5%左右,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呈现温和的增长,GDP可增长9%-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2010年投资增速将略有降低,但将继续维持相对高位,消费、外需将同比好转,国民经济增速将超过2009年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数据     
《中国总会计师》2011,(2):20-21
4.9%:1月份CPI统计权重调 整统计局2月15日发布了2011年1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此外.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9%。  相似文献   

8.
时事聚焦     
通胀回落成定局。未来两月CPI涨幅或跌破5%。在“6%”的高位上运行了四个月之后,物价总水平终于出现明显“减速”。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5%,  相似文献   

9.
2004年,鞍山市居民消费市场价格涨跌互见.总体上呈现温和上扬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城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五位。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导刊》2008,(1X):3-3
<正>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预测,2007年GDP增长率约为11.5%左右,年内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将维持在5%以下的水平,总体上处于温和通胀的态势。就在谢伏瞻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预测发布不久,国家统计局就报出了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的统计数据。在GDP和CPI快速增长的同时,饱受全国人民关注的房价也不甘示弱,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同步快速增长.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  相似文献   

11.
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预测,2007年GDP增长率约为11.5%左右,年内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将维持在5%以下的水平,总体上处于温和通胀的态势。就在谢伏瞻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预测发布不久,国家统计局就报出了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的统计数据。在GDP和CPI快速增长的同时,饱受全国人民关注的房价也不甘示弱,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同步快速增长.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改变。2003~2006年,我国经济一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四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11%,平均通货膨胀率仅2.1%;2007年,经济逐步开始向高增长、高通胀方向转变,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1.9%,通货膨胀率上升至4.8%;进入2008年,我国经济呈现高增长、高通胀运行态势,经济增长较前几年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13.
各地频传调高最低工资的消息,一些分析认为,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会进一步传导至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就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他开宗明义表示:“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好事,至于会不会引起通胀,各种说法很多,要把问题理清楚,还是要回到通胀是怎么形成的上来讲。”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我国物价平稳向上,1~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11月当月达到5.1%的年内新高,但物价总水平仍属总体温和基础上的结构性上涨.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5.6%.展望2011年,国内外流动性泛滥、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将推动国内物价上升,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将抑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2%.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控制房地产价格泡沫膨胀。短期内,房价上涨过快,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增加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资金在银行和资产价格市场之间空转,货币创造的结果是2009年29%的货币增长大大快于实体经济8%的增长,继续这样的循环也可能积累通胀的货币环境。与防通胀形势相比较,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严格房地产信贷规则,以及相关税收等等在内的各项政策,推动201O年房地产价格的软着陆更是经济平稳增长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在有序回落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和扭转,经济高速增长期累积的风险在逐步化解。但也不可忽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国内外经济下行风险可能叠加、通胀压力短期难以解除、土地资源和环境约束明显增强、体制外金融风险上升和企业经营困难等。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9.4%左右,价格上涨5.5%左右。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是保增长、稳物价、防风险和促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国际油价上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油价使全球经济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正在滑向低增长、高通胀的边缘,如果石油资源价格上涨的势头得不到遏制,全球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18.
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价格运行也出现积极变化,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价格指数扭转了持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在国内需求增长加快、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下,生产资料价格走高,涨势明显,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8%.  相似文献   

19.
姜岩 《活力》2006,(3):60-60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受国际高油价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多次上调,国内石油消费企业承受着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2006年,国际油价仍将高位运行,国内石油供求依然偏紧,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成品油价仍具有一定的上涨压力。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石油市场稳定,维护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健康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20.
数据     
《中国总会计师》2006,(7):13-13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二季度GDP增长11.3%),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出口增幅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贸易顺差614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9411亿美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