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貌 《魅力中国》2011,(14):273-273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中西方语言的异曲同工、文字的构成、句子的结构、句子的押韵以及文化的角度来比较其可译性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罗昱 《黑河学刊》2011,(3):33-34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差异在翻译上表现为不可译性。习语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汉语与英语具有不同的本质,前者属于隐含性语言,后者属于显性语言,所以,两种语言的互译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习语的差异,并总结出几种习语的不可译性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陶瓷器物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陶瓷器物名称的翻译不可对原文亦步亦趋,而应该在尊重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和目的,采用改译、减译和增译的变译策略,以更好地传播灿烂的中华陶瓷文化。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翻译与概念意义的重新构建密切相关。本文以英汉词典为语料,对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英汉共有的情感物质化隐喻映射构成了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而英汉隐喻网络层级的分化及语言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可译的动因。了解英汉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会提高英汉词典使用者的使用技巧和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5.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有译形、下策译“意”、中策译“意”、上策译“意”、译“神”五种。由此得出,意义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对原语语言含义的理解,更需要译者的认知补充,意义是语言含义和认知知识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而翻译又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和传播文化的先进方式,因此,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翻译活动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该文以调查研究的方式探析我国古代至1983年间,翻译学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使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从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手法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至今已渗透到各种体裁和文体中。由于英语和汉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因此,正确运用修辞手法便成为了翻译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在对英语修辞手法及其可译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英语修辞手法就其可译度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8.
赵淑惠 《魅力中国》2013,(23):10-10
商业广告是指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所有者为了推广其商品和服务、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实现营利目的。从而采取的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商业广告的翻译需要考虑受众消费者的文化背景、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迭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本文讨论了商业广告翻译中最常用到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删减等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翻译方法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9.
在论及外语技能时,人们都会提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近年还有不少从事二语教学的学者提出了"译"这一概念.固然,要掌握良好的目的语技能,这几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然而,对初学者而言,要求他们在二语习得的最初阶段平衡地掌握这五种技能却是不现实.本文拟从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和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论证听与说的重要性和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造过程,其中的情感意象是必不可少的。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在文学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象为核心概念,所以它对汉诗英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汉诗英译情感意象的分析,立足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试图探讨汉诗英译中情感意象的传达。  相似文献   

11.
各国间语言接触与融合的结果是借词的产生,它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借词的译借最突出的特征体现在语音方面,所以对借词语音译借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以往对借词语音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存在着全面性和系统性上的问题。因此从语音方面对借词的译借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可为其提供更多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促进借词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英汉词汇的语言意义在与文化意义的对应上存在差异,英汉词汇在词的搭配能力上存在差异,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死译、硬译,应努力再现原文的意义、内容、风格,试图寻求一种较高的翻译境界。  相似文献   

13.
郑晓春 《理论观察》2008,(5):153-155
语言背景下人文言语网络是语言的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转化为语用信息的言语场。理解和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是在语言背景人文言语网络作用下把语言的能指性确定为可指性,构建表情达意的言语系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满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明珠。抢救和挖掘满族民歌,让古老的民歌传播到世界其他角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民歌的外译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个维度”转化出发,以译者的第一视角翻译了满族民歌《跑南海》的部分歌词,充分发挥生态翻译学所倡导的“译有所为”“适应性选择”“选择性适应”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探讨总结了运用生态翻译学在满族民歌翻译方面的适用性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旅游翻译的概念、分类、理论指导及特点,介绍了旅游翻译技巧。其技巧包括修辞性增译、注释性增译、修辞性省译、重视选词用字、结构拆译和分清主从、篇章整合与改写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为依据,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起源与发展、核心理念与视角、宏观译学中观译论微观译本研究等内容,分析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应用与研究趋势。认为,生态翻译学是译届首部自成体系、功能强大之译论。它既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又符合逻辑法则和自然机理;拥有一整套别具特色的术语来描述其研究对象、目的、内容、方法、规律、定理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生态翻译学运用"三层次"研究技术路线:宏观译学、中观译论和微观译本,使其不仅在宏观中体现了译学体系架构的一些要素,而且在微观层面上能够描述翻译现象,解释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17.
赵典书 《重庆与世界》2010,27(11):79-82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诗歌植根于民族语言,并反映其语言的特点。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在汉诗英译中,两种语言在语言组织法特征、主语省略与补出、诗歌建行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了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封晨 《黑河学刊》2011,(8):30-31
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的瑰宝,它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字凝练,意义深远,表达生动。成语不仅仅应用在书面语言中,也在口语中有广泛的使用。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世界渴望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因此,成语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成语之前,需要对成语本身进行研究并分类探讨,这样可以使成语翻译研究更加细致、系统。本文立足汉语成语的来源,以此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讨论了成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9.
廖传丽 《魅力中国》2014,(14):99-99
许渊冲强调翻译是一门艺术,并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较全面地介绍了他的译诗理论。本文从他的诗歌译例分析研究发现,他的诗歌翻译理论,尤其是“三美”论和“三化”论,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21世纪初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核心概念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变译理论不仅在科技英语领域有着显著的应用,在文学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使用.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黑龙江旅游英语翻译也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径,借助于变译理论,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英语翻译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