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平 《浙江经济》2002,(13):9-13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了浙江,与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柴松岳促膝夜谈,向经济界的专家学习请教,试图揭开“浙江经济之谜”,张德江书记说,探寻浙江经济活力之源,离不开发展这条“主线”。只有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坚持发展,从实际出发,运用改革的方法,脚踏实地的作风,经济建设才能实现“又快又好”。柴松岳省长说,解放思想搞改革,一心一意调结构,坚持不懈抓发展,就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30多年来,浙江一直是关注度最高的中国省份之一。浙江经济充满活力,其发展模式和内涵与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呈现差异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世界范围内,“浙江模式”常常被认为与“意大利模式”相似度较高,两者经常作为“姊妹模式”被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目前,  相似文献   

3.
冯洁 《浙江经济》2011,(1):28-29
“十二五”的来临,将不仅仅催生中国经济的变革,推动浙江经济的跃迁,更鞭策着浙江企业积极投身更具张力的转型升级之中。在经历了“十一五”的探索之后,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已逐渐清晰。在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的发展阶段中,浙商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名号,仅仅按部就班显然不够,如何通过创新式的转型与升级再度发挥其创业优势,成为关键一笔。在“十二五”规划即将推出之际,本刊诚邀众浙商,聆听其建言,了解他们在“十二五”时期的规划与所期,或可为“十二五”浙江企业谋划转型升级之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无”中生“有”,把“资源小省”建设成“经济大省”,靠的是创业创新的智慧,靠的是浙江精神的驱动。步入新一轮发展,资源约束普遍趋紧,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浙江要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依然要靠创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然要靠文化引领。  相似文献   

5.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09,(23):38-38
浙江城市化之所以能成为“浙江模式”,主要在于使城市化产生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升的综合功能,推动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解读“浙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海雄 《发展》2002,(8):64-66
从人均半亩地的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活跃、人民富裕的经济大省,“浙江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浙江省经济已连续11年实现高速增长。今年头4个月继续一路领先。其中,外贸出口实现8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4亿元,同比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609亿元,同比增长16.8%,财政总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23.5%。历史上,浙江是个农业省份,工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特别是由于长期地处海防前线,浙江的国家项目投资甚少。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的…  相似文献   

7.
从路径依赖理论来看,“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既突破了“浙江模式”路径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又继承“浙江模式”路径依赖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从创新理论来看,“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既是对“浙江模式”的继承,更是对“浙江模式”的超越。[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无”中生“有”,把“资源小省“建设成“经济大省”。步入新一轮发展,资源约束普遍趋紧,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浙江要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永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根本的出路就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卓勇良 《浙江经济》2009,(15):18-20
浙江“拖后腿”,固然有金融危机因素,但一个直接的原因,恐怕是持续近6年的投资低增长。而经济低增长对浙江的最大损失,主要可能还是“面子”上的损失,然而,中近期对浙江的实际影响,很可能并不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近几年学术界对“浙江模式”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模式的范围、内涵、特征,形成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转型四方面。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后,文章对“浙江模式”的形成、发展、升级转型的再认识对目前国内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浙江是一个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前茅的经济大省,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拥有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资源小省,在此省情背景下,探索发展之路,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显得尤其必要。笔者认为,目前浙江宜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费菲 《浙江工商》2010,(4):41-43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浙商浙货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广大浙商的积极响应。许多浙商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充分发挥省内外浙商市场优势资源,把浙江制造和浙江市场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走出去”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另一方面“走回来”反哺浙江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果。这种发挥浙江专业市场的优势,嫁接浙商市场带领浙江产品走出去的做法,是开辟国内外市场、实现浙江产品外拓的有效途径,有着良好发展前景和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09,(22):57-57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前行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如果能预先判研浙江“十二五”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浙江走的是“民本经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立足于民、民有公用、民有共享的经济,也是富民利国的经济。它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基础。本文作者指出,浙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走了一条“民本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浙江工业逐步形成了企业集聚发展的新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的新优势。但浙江要建成国际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尚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浙江工业大学50年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发展目标的科学认识,凝炼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办学特色:一是以“浙江精神”办学,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具体特征为:确立办学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实践现代“工程化”教育的新思想;构建大学管理的新体系;二是与浙江经济互动,即主动适应、有效服务,具体表现为:满足社会需求,成为浙江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成为浙江省科技研发的创新基地;开展软科学研究,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浙江,有三大海上工程引人注目:一是总投资118亿元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近120公里,形成沪杭甬之间的两小时交通圈;二是总投资84亿元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使“千岛之城”渐圆“半岛梦”;三是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将使温州城市发展空间东延60公里,实现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跨越。这些重大举措表明,浙江与大海的距离越来越近,浙江全面“耕海牧洋”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浙江对开发海洋重要性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就提出了大念“山海经”的设想;1993年又提出“蓝色国土”概念;1998年构想“海洋经济大省”战略。在一系列措施的促进下,浙江海洋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2002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但是,浙江海洋经济活  相似文献   

18.
不要过高地估计浙江的经济发展阶段,否则在战略研究时对发展阶段判断会有误导。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浙江不提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个目标,则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是不进则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周世锋 《浙江经济》2014,(23):26-27
“十三五”是浙江提升海洋“两区”建设水平、打造海洋强省的关键时期。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呼应海洋强国建设、呼应“两带一路”国家战略,呼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必须为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建设美丽浙江、优化国土空间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再度引起全国各界关注。2002年,浙江省有2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总数全国第一,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综合实力比较强的17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县(市)有16个。国内一些经济专家在研究“浙江现象”时说,近年来发展势头旺盛的浙江有“一群小虎”。强县之路,典型地反映了浙江经济发展之路;强县的发展经验,是浙江经验的集中体现。小河有水大河满经济强县是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近几年,经济强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