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分配逻辑、个体化和阶级联盟的角度,分析了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中阶级阶层的重大改变,并结合凤险社会理论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认为要缓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问题,关键要扩大中间阶层,协调利益分配,加强社会流动;要化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关键在于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公平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2.
最近30年里,中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阶级阶层,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由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未能公平合理地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构成了危害.文章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提出了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冯志峰 《发展研究》2012,(7):100-102
我国正处于由"现代化"向"现代性"转变的过渡时期,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要切实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就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优化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以机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达到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利益关系作为调节社会各阶层的基础关系,对经济社会能否成功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引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协调应当有效兼顾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两个目标,统筹平衡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需要,有效协调城乡、阶层、地区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凝聚发展能量,为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利益协调的目标、存在的现实矛盾,探讨如何协调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缺乏阶层认同感等原因,社会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矛盾.发展非政府组织,可以畅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满足特殊群体的利益需求,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然形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矛盾呈现出上升趋势。各利益群体出于对自身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的期望,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执政党提出许多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表达和综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及其意志的政治中枢,探索和把握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规律,实现不同利益的协调和整合,对于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柯燕 《时代经贸》2010,(14):115-116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缺乏阶层认同感等原因,社会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矛盾。发展非政府组织,可以畅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满足特殊群体的利益需求,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及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新民  蔺丰奇 《经济论坛》2003,(18):80-81,8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过程引起了显著的社会分化现象,在深层次上表现为利益分化这一重要社会问题,利益矛盾日渐突出。在新的利益格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对维护我国政治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前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1.原有经济利益关系均衡状态被打破,经济利益日趋分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利益的结合十分紧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一般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对于化解新时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改革中各方面利益关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艳 《发展研究》2005,(12):90-9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极为关键。而要建立协调关系的机制、化解矛盾的机制,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社团和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使之能够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起到沟通和桥梁的作用。本文正是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个大背景,着重从社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之问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因此,只有把握好和谐、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形成,各个收入阶层又形成了各自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低收入阶层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靠打零工或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较早退休或内定退休的集体企业职工、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中等收入阶层主要由政府公职人员、国有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个体经营者等组成。他们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有一定的结余。高收入阶层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律师、医生等。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为国家的宏观消费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代价分配不公,引发了社会种种不良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是关键。为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公正合理的改革代价分配机制,有效地协调由更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出发,通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平性和制度设计的思考,强调农民工社会保障构建的必要性和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中的可行性。在目前还不具备建立一元社会保障制度——且一元社会保障在差别社会未必是公平社会保障模式的情况下,应构建以长期目标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的,以"底线保障"为基础的,柔性过渡的分类分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利益格局发生调整,产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同振,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至关重要。通过对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的理论展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希冀对社会治理的政策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weaving its social safety net in the new century. By constructing the three pillars of its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 – the pension system, the medical care system, and social assistance – China is trying to cover all its people under the system. Regardless of thes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verage, China has been facing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population ageing. In addition, the system per se needs to be integrated among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Sus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pillars will rely on lab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dequate choices of welfare,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17.
卜清平 《开放时代》2020,(1):134-160,M0006,M0007
通过典型治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治理传统。本文以"枫桥经验"为例,从政治机会结构、经验禀赋与政府运作三个维度考察其五十多年发展演变的深层逻辑。研究发现,"枫桥经验"之所以长青,既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实践上下配合的产物,也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经验禀赋和政治机会结构内外互构的结果,加之,中间桥梁机制为经验的复活和翻新提供有效支撑,"枫桥经验"实现了从阶级斗争经验向人民内部矛盾经验的转变,也实现了从社会治安经验、维稳经验向社会治理经验的继替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赵月枝 《开放时代》2010,(7):109-125
本文以文化研究和文本解读为理论和方法论取向,呈现了对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大众报刊主要形式的、被认为是低品味的“街头小报”的双重分析模式,即小报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方式和作为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首先,本文对大众报刊样式及其读者群在中国报业和社会结构中的演变与地位作了回顾,并将大众报刊形式的演变与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分层相关联。其次,基于人格化和人物塑造是小报的重要话语特征,本文选择小报对富人、下岗工人、流动民工和农民这几个社会群体的描述作为对小报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的切入点,以图理解小报所建构与展示的意义世界及其对社会分化的理解。本文的分析表明,“街头小报”的主题与意识导向非常复杂。作为复杂而矛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它们的市场威权主义倾向维护了支配性的社会秩序,同时,它们也不能不在某些方面折射出底层读者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他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变迁,社会信任和诚信危机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非营利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有别于企业和政府,在交织着关系网络的社会环境中,其诚信问题已然成为组织能否存续和发展的关键,因而,研究非营利组织的诚信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和谐,而中间阶层占社会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为合理的.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存在许多弊端,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凸显.为扩大中间阶层,建议国家和政府可从四大方面入手选择合适路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