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董监高减持行为引发了监管当局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如何规范和约束董监高减持行为成为财务学界聚焦的重要问题。由此,本文基于公司层面监管视角考察了内部控制对董监高的机会主义减持行为是否具有治理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显著地降低了董监高减持的择机性,表明内部控制对董监高的机会主义减持行为具有治理效应;这一治理效应在法制环境较好地区更为显著,而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均较为显著,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董监高减持的信息优势,部分说明了内部控制发挥治理效应的机理。本研究有助于规范董监高减持行为和检验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热盼已久的新《公司法》终于在2023年12月29日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相较于现行《公司法》,新《公司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公司资本制度;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加强股东权益保护;强化控股股东、实控人、董监高的责任;完善公司设立、退出制度等。法律的变化对公司运行最重大的影响之一就是公司章程的修订。公司章程是规范公司对外经营活动的重要文件,也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依据。我国公司法律体系中的诸多条文给公司治理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张程  曾庆生  贺惠宇 《金融研究》2020,477(3):189-206
"事前披露"能否降低董监高交易的信息优势?中国证监会于2017年5月修订并实施的"减持新规"首次为上述命题的检验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场景。通过"事件研究法",本文对"减持新规"颁布前后的董监高减持行为进行研究,考察事前披露减持计划是否会削弱董监高减持时的信息优势。实证结果表明,"减持新规"实施后董监高减持的短期超常回报显著低于"减持新规"实施前,这说明事前披露会抑制董监高交易的择时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信息质量较差、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成长性较高、减持规模较大时,事前披露对董监高减持获利能力的削弱作用更强;"减持新规"实施对董监高减持超常回报的削弱主要体现在交易日与减持计划披露日间隔短的减持样本中。本文不仅在实证层面上验证了"事前披露"可以降低董监高交易的信息优势,丰富了内部人交易研究文献,也为我国"减持新规"的实施效果提供了证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每个企业都必须深思的一个重大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取决于企业的目标,提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社会责任最大化为辅的理财目标,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的不断推进,加强行政问责机制建设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资金管理是政府职责的重要方面,建立起规范、有效的财政资金管理问责机制是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一、建立财政资金问责机制的必要性(一)建立财政资金问责机制是加强行政问责的重要举措2009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行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监督、提  相似文献   

6.
《民法典》中的“连带责任”,具有连带债务与连带民事责任两种语义;公司法规范中的“连带责任”采用了这两种语义,但还存在诸多不妥当的用法。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而突破有限责任时,股东对公司债务处于承担无限责任的状态,不宜表述为“连带责任”。初始股东对其他初始股东瑕疵出资承担的“连带责任”,既非连带债务又非连带民事责任,而应参照一般保证之规则。瑕疵股权让与中,仅应由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承担瑕疵补足责任,不产生“连带责任”。协助抽逃出资后,在公司面前,董事、高管因违反信义义务而应赔偿,其他协助人因共同侵权而应赔偿,自然生成连带关系;在债权人面前,参与抽逃出资者各自因侵害资本充实而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同样自然生成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7.
202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第二次修订后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新公司法),将于2024年7月1日开始执行。本次公司法修订是1993年《公司法》颁布以来的第二次大范围修订。修订内容较多,涉及到所有章节。主要修订内容包括公司登记制度、股东出资责任、公司治理制度、控股股东义务、董监高的信义义务体系等方面,其中一些修订内容将对财务会计核算形成一定影响,本文对此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必须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一是在业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具有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督控制防线。二是设立事后监督,对业务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常规性、定期性的检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督控制防线。三是以现有的审计、纪检部门为基础,对业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控制防线。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重点:提高全员内控认识:强化检查监督;强化防控重点岗位、重点部门风险;严格风险问责制度;采取倒查办法;实施责任追究:坚持定期轮岗;加强学习培训。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必须达到“内控优先、规范操作,忠于职守、违规问责,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总体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落实加强会计内控的相关职责和领导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实施准入管理,严格制度执行,强化违规问责,切实做好案件防范工作。所谓“内控优先、规范操作”,是指业务的发展必须首先考虑内控管理及风险控制的要求,业务操作必须坚持诚实守信、合规合法;所谓“忠于职守、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方面如何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农村信贷工作在坚持这一方针中怎样发挥作用,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问题。陈云同志一九八二年年初在加强计划经济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农业搞了生产责任制以后,坚持上述原则,也不能例外,如郊区要按计划种菜……”。本文拟就首都蔬菜产销的主要经验与问题,试谈农村信贷工作在贯彻执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中应起的作用,以促进郊区进一步建成稳固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研究中国责任保险市场发展基本状况,分别从我国责任保险的保费情况、市场份额、保险深度和密度等角度,分析责任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违法成本低、法律外部环境不健全、国家与保险公司重视程度不够是当前责任保险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总结了发达国家责任保险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提出了扩大责任保险的有效供给、增加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责任保险、完善与责任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部分责任保险需强制实施等在内的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品缺陷是产品责任构成要件之一,就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所生分歧实与产品缺陷有利害关系。产品责任应当贯彻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缺陷产品致害,均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三,存在产品缺陷时的责任减免事由,并不违背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3.
Jochen Bigus 《Abacus》2015,51(3):356-378
Do auditor reputation effects evolve the same way under precise negligence as under vague negligence? Or are there differences? We assume that investors update their beliefs on unobservable auditor quality when an auditor discloses an inaccurate report. We call this a reputation effect.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putation effects to occur is that, ex ante, investors expect ‘good’ auditors to take more care than ‘bad’ auditors such that ‘good’ auditors are less likely to issue an inaccurate report. Consistent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we assume that wealthier (‘good’) auditors tend to take more care than less wealthy (‘bad’) auditors. We find that under vague negligence, reputation effects will occur, inducing both types of auditor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are taken. A ‘good’ auditor is likely to exert excessive care. Then,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uditor risk aversion, a (properly defined) liability cap is necessary to induce efficient incentives. A contractual liability cap is preferable to a legally fixed liability cap. Under precise negligence, a ‘good’ auditor will exert the standard of due care. However, a ‘bad’ auditor will also do so if sufficiently wealthy. Consequently, ex ante, investors do not expect different levels of care to be taken or reputation effects to occur. A liability cap is not desirable.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non‐legal sanctions in auditor liability. Finally, it links the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 hypotheses, both of which have attempted separately in the past to explai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企业联合背景下控股公司的迅猛发展,对以单一公司为模版的传统公司法理论与实践带来巨大挑战.原本以资本多数决为核心的股权平等原则,成为控股公司干预从属公司经营的合法工具;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原则蜕变成掩盖控制权滥用行为的面纱;而公司契约论又为控股公司逃避法律义务提供了借口.传统公司法基本理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控股公司法律实践中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制度失灵的矫正急需理论上的创新与制度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绿色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游春 《海南金融》2009,(3):66-70
绿色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型事物,当前我们必须借鉴国际上实施绿色保险制度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完善我国的绿色保险制度。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法国、欧盟等国家绿色保险制度的介绍,总结了各国的经验,提出了从建立强制性绿色保险为主、任意性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责任范围等共七个方面来健全完善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期待可能性论与预防主义刑罚观是两个不同范畴、不同功能的刑法理论,二者出现了结合的态势。积极预防刑罚观导致刑法过度化问题,“立法要扩张,司法要谦抑”,需要运用责任论加以限制。责任理论也朝着机能化方向发展。期待可能性是现代责任论的核心。机能责任论作为一种升级版的规范责任论,在其理论框架中,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地位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而是作为决定行为人对法律态度的一个根据被提出来。期待可能性依然具有刑法合理评价的价值,积极的一般预防主义本身也不排斥期待可能性,相反,应借助期待可能性论纠正一般预防观在实践中扩大打击面的弊端。我国立法规定为运用期待可能性论宽恕犯罪人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但现行教科书将期待不可能性作为无罪过事件并不科学。只有在刑事责任范畴中确定期待可能性论,才可以有效维持期待可能性论的两种评价功能。对网信犯罪的处理,可以进一步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规范了商誉的计量。但是对企业合并时,合并商誉对所得税的影响如何确认和计量未作规范。本文结合企业合并时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初步探讨了其对所得税影响的确认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确认和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D. R. GWILLIAM 《Abacus》1988,24(1):37-54
Auditors are faced with an increasingly litigious environment. There are several options available to them. One is to seek apportionment with either clients or third parties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nets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pplications of this concept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n U.K. and British Commonwealth cases involving auditors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re is a discussion of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s of this branch of law as it affects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uditors.  相似文献   

19.
M. C. CHETWIN 《Abacus》1990,26(1):89-95
Gwilliam (1988a) examin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n U.K. and British Commonwealth cases involving audi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New Zealand regarding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s a defence in contract. Further, it criticizes Gwilliam's discussion of policy issues and suggests that, for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the fundamental issue is whether apportionment is appropriate for an audit contract. It supports moves to introduce some form of legislation which will limit the liability of aud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