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读者     
用"买下沃尔玛"开阔思路《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9期封面故事《买下沃尔玛?》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围绕这一命题,无数人展开了正反两方面的讨论。买还是不买?值还是不值?有利还是有弊……雄辩之士各个慷慨陈辞。  相似文献   

2.
“没有和沃尔玛打过至少五年交道的企业.根本不可能理解买下沃尔玛对中国制造的意义!”金王集团董事长陈索斌对《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我是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9期封面故事《买下沃尔玛?》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围绕这一命题,无数人展开了正反两方面的讨论。买还是不买?值还是不值?有利还是有弊……雄辩之士各个慷慨陈辞。  相似文献   

4.
项兵教授提出收购沃尔玛的意义在于,提示中国企业应该把自己的销售渠道逐渐延伸到国外去,但管理跨国的销售网络,需要一个团队,中国还没有具备这种管理大型销售网络的实力。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事情不好,而是说"你准备好了吗?""买下沃尔玛"不需要很多钱从技术层面上看,在资本市场上买下沃尔玛其实很容易,只需要沃尔玛的管理层和收购方的管理层达成协议,把收购沃尔玛的支付价格、手段、方式以及对收购后的业务整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内知名商学院的院长,郑重地提出“买下沃尔玛”的宏大构想,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如果要买下沃尔玛,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在接受本刊采访的人士中,这个构想已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相信这样的争议在本组文章发表之后,还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展开。“买下沃尔玛”,这可能是2005年最大胆、最富创意,也最具争议的一个商业构想。  相似文献   

6.
"没有和沃尔玛打过至少五年交道的企业,根本不可能理解买下沃尔玛对中国制造的意义!"金王集团董事长陈索斌对《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我是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我们终于找到你了"1998年,创立5年的青岛金王集团首次进入沃尔玛全球采购系统。这一年,陈索斌在金王青岛总部的办公室里会见了来自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沃尔玛高级买手(全球采购员)。见面伊始,后者喜出望外地表示,"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相似文献   

7.
小启     
8月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刊登最新一期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上,没有一个中国品牌上榜。这个评选至今已有五届,而中国企业一直无缘排行榜。这似乎更进一步证实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国际品牌小国。在全球各大都市的高档百货公司、精品店中,并不难找到挂着别人的商标却印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许多人都为此感到疑惑:我们可以为别人生产优质的品牌产品,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得到国际市场认同的品牌呢?笔者认为,缺乏核心价值是中国品牌不能打响的主要原因。在如今这个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  相似文献   

8.
闻文 《中国企业家》2007,(14):24-25
在对“达能-娃哈哈”风波的评论中,那些令我们尊敬的国际大牌媒体更应该关注“为什么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丧失了基本商业伦理?”亚洲市场是达能的现在和未来,而中国在达能业绩占了10%左右。正如《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故事《爱恨达能》(编者注:2007年第7期)所写,达能是一家以参股发展中国家本土同类企业为战略的跨国企业。多年来,这个战略给它带来了丰厚回报。但是,达能被贪婪和自大蒙住了眼睛,2007年以来的所有迹象表明,这家手腕高明的欧洲公司,走进了险境。  相似文献   

9.
媛柯展清 胡白中葛 卷首语厂ROM THE EDITOR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刘东华 24一17 观察家OBSERVER 亮柯彤 杜白李 风险2005 亚洲式商业灾难 创始人为何过早退居二线, 迟到的重型化争论 我们的商业年轮 企业风险可以量化吗, 中国式的品牌事业 鱼鹰蝗虫与沃尔玛 创业期是个围城 艰难时刻回看日本企业 关注江浙企业的‘’走出去‘’困境 欧美道路“是喜是忧 假如买下沃尔玛 李嘉诚的下一个“艺术 品牌之父.品牌之父母 建立“走出去’‘的评价体系 新同盟的破裂 长江两年 另外一种价值承认 “自主二字好沉重 德鲁克.及学者的立场 金融业…  相似文献   

10.
守望新农村     
凌平 《经营者》2007,(8):6-6
<正>你能想象吗?40年前美国偏远地区的一个毫不不起眼的小商店,而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000多家连锁店,一天的营业收入即超1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零售业商业集团。毫无疑问创造这个惊世骇俗成绩的就是沃尔玛。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个号称“全球500强第一位”的庞大商业帝国却是由一位“乡下人”在农村一手建立起来的。他就是被管理大师汤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在2007年第9期上刊登了“永务‘阳谋’”的封面文章,在业界引起很强烈的震动,我们这些长期从事水务工作的人,都没有想到主流媒体对这个领域能有这样深度的关注。这篇报道将水务行业里跨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而言,宜家在全球仅仅拥有180家连锁店,这和数量庞大的另一个零售巨头沃尔玛比起来显得有些单薄,但从其仅在一个狭窄的家居行业领域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角度看,宜家这个品牌丝毫不弱于沃尔玛。美国《商业周刊》最新的品牌调查显示,宜家公司名列全球前50名最知名品牌第43位,位列百事、哈利一戴维森和苹果等品牌之前,其品牌价值为560亿克朗(约合7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经营者》2006,(9)
《人物》(People)杂志称靳羽西为“中国最有名的女人”《。纽约时报》(NewYorkTimes)称她为“中国化妆品王国的皇后”《;财富》(Money)杂志形容靳羽西是“当代的马可波罗”。如今,这个美丽的名女人,又在以博客这一时尚方式来书写美丽。  相似文献   

14.
读者     
为什么不能尊称一声金融家? 2003年第10期《五道口金融先锋》 看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03年第10期的封面故事《五道口金融先锋》,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作为一本以报道企业家见长的杂志,何以那么吝啬,不给那些主人公戴顶金融家的帽子?贵刊是不是太在意自己的品位而无视历史的真实吗?  相似文献   

15.
"买下沃尔玛",将中国的制造业和全球最好的销售网络结合在一起,从直观逻辑上看,是一个比较说得通的设想。不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全世界每年进行着成千上万宗收购兼并,大部分的并购都是从美丽的愿望出发,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收购者过分陶醉在"自恋式"的主观幻想之中,没有客观地对自己的收购  相似文献   

16.
读者     
这一轮重型化具有长期性吗?很高兴能够从《中国企业家》杂志2004年第二期的“封面故事”中看到这样的趋势——中国企业家开始在工业化领域中投入重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进行这种尝试和投入更是不易。民营企业家所掌控的产业原来给我们造成的印象和感受就是搞边边角角,填补国有企业不愿意做的、不屑于做的、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业务类型。现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马瑞民 《上海企业》2006,(12):43-45
奥美广告公司总裁兼CEO夏兰泽接受《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联想是品牌吗?海尔是品牌吗?不是,它们还只是商标名称而非品牌;它们还没有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还不懂全方面贯彻始终如一的主张,以便在知性和感情两方面与人们建立关系。”中国到底有没有世界品牌?  相似文献   

18.
拿到第6期的杂志,看封面有些古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罗盘勺“盛”着佳能,一下子看不懂。带着疑问,先翻到了封面故事,匆匆读起《佳能:一场“合谋”的蜕变》的正文。看完了,文章写的有些平,不过是讲并不新鲜的本土化的话题。而且,引文的处理得跟广告似的。令人失望,把杂志放在了一边。收拾桌子的时候又看到了贵刊,又捧起杂志,又扫了一遍封面故事。重读,让我茅塞顿开。佳能本土化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小泽的“共生”理念。本土化的目的不应该是占领当地市场,而是与当地市场“共生”;这跟中国文化中的相生相克的思想是一脉相…  相似文献   

19.
商业男孩     
我们把一群20岁出头的“商业男孩”推上了杂志封面。老读者知道,这在《中国企业家》创刊20年来还是第一次。20年来,杂志的封面人物,一般都是成熟老练的著名企业家,所以业界也常说我们是“大企业家杂志”。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500强龙头老大的沃尔玛在全球拥有4400多家连锁店,员工总数达100多万人,被人们称为零售业帝国。然而,当走近这个具有神秘光环的商业大鳄的时候,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喟:沃尔玛实在是很“抠”!也有人不以为然,那么,沃尔玛是不是很“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