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城市交通生态系统是由人口、车辆、道路、绿地、空气、地域组成且不断发生空间冲突和进行空间耦合的特定空间结构。测度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提供决策依据。为此,选用我国2011—2017年31个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数据,计算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和空气承载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测度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水平,并运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识别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31个省会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与空气承载系统作用程度较高(耦合度均值为0.675,处于磨合阶段)且空间冲突明显(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30,处于中度协调耦合)。(2)31个省会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时空分异明显。从时间上看,2014—2017年比2011—2013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高出0.067和0.020;从空间上看,西部地区耦合度均值最高(0.688),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值最高(0.459)。(3)城市交通生态系统空间冲突的显著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璩路路  李裕瑞  李琳娜  曹智 《经济地理》2019,39(10):153-161
乡村空间发展类型识别与划分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可达性测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该县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农牧交错带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乡村空间发展系统分析框架对于新时期农牧交错带村域空间发展类型的识别与发展振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导向性;宁夏盐池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可识别和划分为4种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适度挖潜类、搬迁撤并类,并对分类因素进行了探测分析,以期对乡村振兴能够进行靶向治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发展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明显,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2012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指数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乡村性指数空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乡村性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发展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发达均衡型、欠发达均衡型和非农主导型四种类型,各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1.3%、3.7%、48.6%和16.4%。最后,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雁北地区红旗牧场是一个以农牧为主,兼营它业的中型农垦企业,总场下设五个农牧分场,一个乳品厂,一个修配厂和一个果树场。全场总人口3201人。占地总面积8.2万亩,耕地1.8万千亩,林地2万多亩。奶牛1300头。农、林、牧、工、商、运等各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主要产品鸿雁牌全脂奶粉,是省优质产品,还有冷饮、鸡蛋、腐竹及蔬菜类、果类等农副产品。近几年通过认真调整产业结构,各业生产基本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白浆土的不良物理化学性状和该地区单一的耕作现状,采用以豆科牧草为中心的农牧综合措施改良白浆土。研究表明,该措施扩大了土壤养分库容,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酶生物学活性,调整了农牧产业结构,增强了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探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交互作用和空间关联度,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人地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提供依据。以黄河下游16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分别测算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空间依赖性程度的分布规律。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总体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向过渡、磨合阶段逐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但空间自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规律,显著高—高区与显著低—低区空间聚集性较强,显著低—高区与显著高—低区数量较少。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7.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准,探究城市人居环境与NPP耦合协调的同步发展状态,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研究辽宁省2000—2015年城市人居环境与NPP之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人居环境与NPP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耦合度均值在0.857~0.953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在0.466~0.601之间,整体上处于濒临失调、勉强耦合协调以及初级耦合协调状态。(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式格局,呈现中耦合轻度协调、高耦合轻度协调以及高耦合中度协调三种组合类型区。(3)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投入、政府管理能力、城镇化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等对不同耦合协调类型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采用差别化管理方式推动人居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已有对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研究忽略地理空间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向性问题,探索地理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对省域新型工业化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认识省域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形成的空间机理。以地域差异显著的云南省为分析的空间单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地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理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对该省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影响明显,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地域分布格局,滇中以区域中心城市昆明为极点,区域工业化辐射带动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区域经济增长极工业化发展溢出效应对滇中工业化整体提升作用较大;滇西地区是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带,区域中心城市工业化发展并没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工业化形成整体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楚雄、玉溪、红河西部边境为界,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分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东部是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高值-高值的热点区域,而西部则是发展低值-低值冷点区域,东西部工业化发展地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0.
"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北方农牧交错区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对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8个县(市)、26个行政村、603个玉米种植农户的调研结果表明,近几年随着种植收益的下降,农民普遍有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意愿,玉米结构调整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建议通过加大政策宣传、打造杂粮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措施,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文物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2003—2007年多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牧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过渡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军事地理环境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形成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强大杠杆;国防战略和防卫要求对城市数量和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草原民族势力的收缩与扩张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过渡性地理环境基础上的低水平的土地承载力和区域经济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农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西兰农牧业经营机制与模式创新点是:完备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体系,便捷的农牧业成果推广与服务合作机制,高效的农牧业管理与技术调控模式。进入转型时期的中国农牧业应借鉴新西兰的经验,着力打造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势,努力提高中国特色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笑明  李同升 《经济地理》2006,26(6):931-935,996
一项农业新技术只有经过扩散,被广大用户所采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国外有多个学科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在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用户系统、类型、过程、模型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与方法的推介、扩散的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进、农户对技术的选择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少,还远远没有系统化。国内今后的研究应该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力争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与综合研究以及扩散的空间过程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农业地域结构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农业地理学者在农业土地利用与驱动机制、农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农业类型划分与农业区划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①农业地域结构及其演变的综合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较少。②侧重于自然要素对农业地域分异和生产布局的影响,缺乏人文因素及其与自然因素的耦合机制研究。③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和静态特征的描述为主,缺少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深入开展农业地域结构演变过程、格局及驱动机制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苏、浙江两省发达地区出现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在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地转移之后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农业集约经营方式、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它明显地不同于原来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集体耕作的经营方式。从经营主体经济收入与非农业劳动力年均收入应当均衡的角度来看.耕地集约经营的适度规模取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人均非农业纯收入水平、农业经营总投入.农业经营总产出、国家农业扶持政策因素、土地所有者与经营方所订协议条件和上地经营的机械化程度。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的因素还有许多不确定的条件。关于耕地集约经营的适度规模的定量分析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I.Introduction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in Shannxi is at the middlereaches of Yellow River,and its total area is37,200km2.About3000years ago,there was a great of woodland inmost area of this region(He Xiubin and Tang Keli,1993).But after1940,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de-forestation and wasteland cultivation,the ecosystem andeconomic system turn severity malajustment(Derbyshireand Jingtai,1994;Wu Qianxiao and Yang Wenzhi,1998;Tang Keli and He Xiubin,1999;ESD-CAS,2001)The…  相似文献   

17.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追求城市低碳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全国30个省份,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发展时空耦合关系,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两者关系的驱动力因素。结果显示:(1)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稳步上升、持续下滑、波动上升、波动下滑四种特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2)时间序列看,耦合协调度除个别地区呈波动上升外,其余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空间格局看,不同年份各地区呈不同耦合协调类型;2016年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已经发生转变。(3)空间计量结果看,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城镇化率、地区产业结构、工业绿色转型水平、PM10浓度及环境规制对耦合协调度呈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崭新模式,园区不仅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还肩负着技术扩散和推广的使命.选取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技术创新和扩散源,我国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农区为技术创新扩散区域,在系统调查园区内农业技术创新成果采用情况的基础上,从时间维和空间维角度对园区农业技术扩散轨迹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农业技术扩散的时空规律,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新区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正值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至关重要。在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全国视角对高新区与所在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来看,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协调整体水平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且高新区发展超前型地区范围逐渐扩大并呈集聚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