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性理财产品在理论设计上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但是,近年我国市场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负收益的现象。文章选取我国银行2009年至2010年发行的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总体呈现收益与风险非对称且中外资银行的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差异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产品收益与风险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影响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及收益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年后银行通过高收益产品抢客户,收益率在5%-8%的产品扎堆出现,最高预期收益超过7%的高达30款短暂的冬天过后,银行理财产品再度卷土重来,记者走访多家商业银行发现,节后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大幅提升,预期收益水平也比年前有了小幅上涨。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明显增加,各大银行争相把握存款回流带来的机遇。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理财产品任意夸大预期收益最终导致了银监会加大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信托贷款成为银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10)
对结构性存款利息收益是否形成增值税纳税义务,从增值税税法法理角度进行梳理和探讨,有其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文章对结构性存款概念进行了明确认定,指出"营改增"政策与结构性存款所匹配的是"结构性存款"应当按照"普通存款"进行设计操作,而非理财性质,并且按照"存款利息属于不征增值税项目"进行增值税纳税义务判断。同时认为,对企业来说,不可以只就"结构性存款"的字眼而选择没有增值税纳税义务,结构性存款是普通存款,一定是本金保证的存款。如果是"理财产品",那么"非保本"持有期间的收益才不纳税。  相似文献   

6.
为增加资金来源、提高经营利润率,商业银行大规模出售理财产品。然而,近年来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不规范及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已开始显现。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规模与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发售理财产品的主要机构,发售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数目及理财产品种类的增加促使理财产品规模迅速膨胀;现有理财产品多为人民币理财产品,而在外币理财产品中以美元理财产品为多;信息披露不全、品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等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具有脆弱性,而物价波动、金融资产价格振荡、信息不对称等是其收益不确定的根源。由此,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长方式出现了"井喷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导致了更多问题的暴露。从2008年,银行的理财产品多次出现了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现象。近日,华夏银行客户经理私自售卖的理财产品亏损达到亿,恶化了大众对理财产品的热议。文章通过分析银行内部和外部的因素,站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视角去分析银行理财产品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从银行、监管部门、投资者三个角度提出建议以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每逢岁末年初,几乎都会上演一场理财热潮。回顾2013年年末,各家银行纷纷开启理财产品高收益模式,通过发放高息产品吸收存款,5%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起步价",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那么2014年年末的银行理财收益是否会延续这一"惯性"呢?投资人又该如何做好最后的冲刺?  相似文献   

9.
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品种,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而银行理财业务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中与"存,贷,汇"并列的第四大收入支柱。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个人理财业务也被银行业普遍看好,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但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市场也面临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较大的原因有哪些?对于银行业来说,怎样合理的估计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何建立合理可靠的风险管理和评估方法?本文针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复杂现状,建立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以23家商业银行发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为样本,应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理财产品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理财产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1,(13):76-76
这套系统中投资顾问可以任意挑选现有的理财产品,然后运用资产配置理论公式,对所挑选出的理财产品进行最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一定情况下的最大收益。财产配置"第一"模型2011年6月,招商银行在国内业界首次发布本土化的高端客户全球资产配置模型,此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选择和专业资产配置,也将影响中国高端财富人群的资产配置理财思维,  相似文献   

11.
将复杂金融产品看成是关于其标的资产的或有要求权进行定价和收益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收益和绩效三个方面对复杂金融产品进行评估,并在方法和过程上采用数字化模拟技术实现。选择2006年度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具有典型结构且能够利用公开信息进行评估的理财产品作为实证分析事例,评估结果表明国内市场理财产品基本符合风险收益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产品在西方国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十年,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理财产品需求日渐突显。然而在这方兴未艾的市场上,却陆续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以及到期无法兑付等理财产品,本文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品产生的众多可能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家银行开始推出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由于国内外币存款利率较低,因此较高收益的外币理财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发展到目前,已经发售的产品数量已经高达数百只。本文主要选取今年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共计一百九十三只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贷款收益与综合收益RAROC优化组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匹配稀缺的贷款资源以创造银行的最大价值是商业银行提升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关键.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实际,采用综合收益(包括贷款收益、存款收益和中间业务收益)下的RAROC指标来代替传统的贷款收益指标,并且从商业银行贷款客户选择的角度,构建了基于RAROC最优的客户组合优化决策模型.运用该模型,通过对以贷款风险收益最大化和以客户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贷款优化组合的比较分析,研究贷款组合目标函数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以贷款风险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去匹配贷款将产生资源错配,银行无法得到最优经营结果,以客户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匹配贷款资源才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家银行开始推出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由于国内外币存款利率较低,因此较高收益的外币理财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发展到目前,已经发售的产品数量已经高达数百只.本文主要选取今年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共计一百九十三只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6.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国家,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很多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收益来源,各国商业银行围绕理财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理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目前,理财产品的发展具有投资方向多样化、支付条款复杂化、止损条款大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坤 《资本市场》2012,(1):118-119
<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近年来,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争相发行理财产品,居民对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也非常高。然而,投资者应当牢记"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似文献   

18.
苏红宇 《经济月刊》2014,(12):82-83
每逢岁末年初,几乎都会上演一场理财热潮。回顾2013年年末,各家银行纷纷开启理财产品高收益模式,通过发放高息产品吸收存款,5%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起步价”,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那么2014年年末的银行理财收益是否会延续这一“惯性”呢?投资人又该如何做好最后的冲刺?  相似文献   

19.
张军 《时代经贸》2010,(16):180-180
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是其财务质量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客观揭示公司收益的质量,才能正确把握其总体财务状况。在我国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可清楚地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的财务收益信息质量令人质疑。探讨并分析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法制的市场经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是其财务质量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客观揭示公司收益的质量,才能正确把握其总体财务状况.在我国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可清楚地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的财务收益信息质量令人质疑.探讨并分析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法制的市场经济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