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经费为核心着力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西部十二个省区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得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走向一致、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对农村其它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带动作用显著、各级政府基于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角度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视要素的优先序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业科技应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与科技应用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亲友在农民应用农业科技发展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低下,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放大亲友在农业科技应用中的作用,是提高农民科技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自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并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科技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二者的关系也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以创新促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大作用,能够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但中国的科技创新在运行机制、科技研发、推广以及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进而阻碍农业高质量的发展进程。因此,本文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来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早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剖析黑龙江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分析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强化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要加强科技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刨新能力;加强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为跨越发展培育智力创新团队;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强工”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农场科技推广,发挥“带农”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外科技合作;推动科学技术普及。  相似文献   

5.
姚彬 《农机市场》2023,(11):33-34
<正>10月26日,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武汉开幕。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以“科技赋能大国粮安”为主题,携220-380马力的潍柴雷沃CVT系列智能拖拉机以及小麦机、履带机、玉米机、高端农机具等多款明星产品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中国智能农机装备的创新能力和领先科技,让现场参观者与前沿技术产品“零距离”接触,切实感受到智能高端农业装备的无限魅力,成为本届展会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商》2015,(5)
文章分析了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养困难、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薄弱是制约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来增强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要素投入与创新环境。在对区域科技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创新系统要素投入与创新环境影响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湖北省各地级市近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系统的要素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的流入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因素中,经济密度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城市化水平与创业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不明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促进城市化模式转变,增强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激励科技创业,提高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提高我国粮食检测方面创新能力的措施,让科技的力量与农业生产实现有机的结合,以提升我国农业的科学化水平,造福更多的人类。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与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6—2006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效率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本国自主创新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明显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外商在农业的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但还不明显。因此,要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力度,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商在农业方面的投资。  相似文献   

10.
提升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市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成为关键因素.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成果转化缺乏资金,科技成果不够成熟,中介服务不完善,经济结构对成果吸纳不强等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化能力是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区域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研究提升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运用全面分析方法,从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中介、研发合作、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协会、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制度、自主创新、科技资源共享八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企业自生能力是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石,其包括区域企业创新力、创业力、集群力、成熟度和国际化能力等五个维度。根据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的区域企业自生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各地区划分为高位调整型、积极赶超型、快速追赶型和双重拖累型等四种类型,同时,这些地区间企业自生能力指数的差距呈现出一种不完全的收敛态势。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期的企业自生能力指数对该区域下一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因此,优质实体经济项目源培育应成为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应用区域企业自生能力指数考核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国GDP考核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及其布局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对安徽科技资源总量、结构及空间布局状况的分析,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及原因,从有利于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配置效率的角度提出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亓松松 《商》2014,(23):121-12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文章从湛江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现状入手,运用现状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湛江市的科技创新进行审视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助推湛江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15.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科普统计的调查数据,从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5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的科普现状,总结了三地科普事业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技术基础建设滞后,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较弱。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创立科技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促使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客观、准确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依据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建立区域物流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物流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及其宏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政府扶植与高科技产业自身的发展对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后,政府扶持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负效应,而行业自身发展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制造业行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该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同时发现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研究开发人员的研发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总体能力的重要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capability to generate new knowledge and to create new firms differs across regions. Our study is an attempt to test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ces in such capabi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Using data from Spanish NUTS2 regions for the period 2000?C2004,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higher capacity of a region to simultaneously generate new knowledge and start-up firms is positively linked to its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belief that innovation per se is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