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克任 《生产力研究》2000,(4):81-83,93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因此加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概括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基本含意和要求 ,总结了以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和改组国有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围绕加工抓调整,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  相似文献   

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和行业中,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由非国有经济来投资、经营和发展.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历史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经济功能.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思路主要有:(1)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期.(2)继续调整劳动力的所有制结构.(3)购买、兼并和重组国有企业.(4)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行业.  相似文献   

4.
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通常有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两种方式。试从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入手,通过两种结构调整方式的比较,提出了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导向和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是关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要想正确理解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应该首先清楚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认识到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目前存在的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深刻认识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对如何深化中国国有经济实现战略调整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是时代的要求,实现就业有效增长、重塑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最重要的主题.其中,经济结构性调整是“再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括提升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产业多元化战略,而且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及经济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不可逾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在调整、演化。我国在“十五”期间要以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为主线来发展国民经济。产业调整升级是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关键,搞清产业调整升级的依据,才能进一步明确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8.
略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汉平  郝文龙 《经济问题》2008,341(1):38-41
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试图根据宏观(市场化调整)--微观(企业经营机制调整)--宏观(优化国民经济体系调整)的逻辑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并依据近十年来的有关数据对这一调整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给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调整安徽省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阐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明确发展目标,锁定发展重点等五个方面对培育和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苗圩:商业模式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视角》2011,(4):6-7
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大会上。对于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了经济增长;(2)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现阶段环境规制促进了经济增长;(3)加入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规制强度的交互项后发现,环境规制可以有效减小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分析得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要避免出现快速"去工业化"的现象,经济发展依然要依托制造业的坚实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张炎涛 《技术经济》2012,31(4):75-81
运用Hansen和Seo的两区制阈值协整理论,研究了1953—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及其关系的短期非线性调整。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当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出现短期偏离时,在正常区制中,主要依靠碳排放的调整使两者间关系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在极端区制中,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都会向均衡状态做出调整,且碳排放的调整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绍祥 《经济地理》2004,24(6):764-767,77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基调已开始转变为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动力的内涵型增长。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结构性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旨在探寻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征,并给出若干政策模拟建议,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对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政府结构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模式进行了理论讨论和实证分析。理论上,本文完整地提出了地方政府实施经济增长目标调整的三元框架,涵盖了时间维度自我纵向调整、空间维度横向竞争以及层级维度对上反应。实证上,本文采用2001—2013年31个省区的实际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本地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显著的正向反应,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做出显著的正向策略性反应,而对全国性的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策略性的逆向反应。同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呈现出多维度异质性,具体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区域差异、金融危机前后阶段差异以及党代会年份周期差异。总体来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呈现激进性、波动性和互动性。本文的发现意味着,中央应当注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业绩考核的激励相容,以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转型成功的核心在于科学地认识我国经济结构演进的机制,而这必须基于对我国经济环境约束条件的清晰认识,以及以此为前提的科学逻辑分析。据此,文章从中国城乡和地区的经济双重二元性现实出发,通过构造一个跨部门和地区的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结构调整的市场实现机制进行了全面考察。文章认为,中国的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城乡和地区在要素与产品等方面的结构性互动实现,而其具体的实现机制是地区与城乡非均衡所带来的套利机会,政府的作用在于在尊重这种规律的基础上,着力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思想,借鉴Aghion创新模型分析方法,揭示创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运用中国1998—201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3SLS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中介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是存在的;(2)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创新的影响强度较大,东部地区所处的创新阶段更加领先,进一步突破前沿技术,容易遭遇瓶颈;(3)理论和实证的政策性意义在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突出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产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五个维度构建了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一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但两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渠道有所不同。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存在异质性,即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增加能够明显改善非OECD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但对OECD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影响不显著。此外,FDI对制造业集聚与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以及对服务业集聚与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分别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和负向调节效应,而人力资本水平对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与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阐释了知识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要素的重要地位,进而探讨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