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上海市市长韩正谈到了上海人的就业观,认为“上海人过分爱面子”也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就业。他说,上海正在针对上海人的这种特点推出一种“体面就业”,实施“万人就业计划”。为别人做保姆、服侍人,上海人不大愿意干,但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设立“社区服务人员”岗位,一方面形成了一个群体,另一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容易为大家接受。又比如清洁工,上海人不愿干,但如果组成社区保洁队伍,在上海就业市场上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相似文献   

2.
“山西、内蒙古的煤矿投资在加速集中,而上海、北京、杭州的房子,温州人作为外地人暂时也不能买了。显然,温州民间资本两条最重要的传统出路是被堵住了。但国务院‘新36条’的出台,让温州民间资本看到了新的出路。”知名经济学家、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陈工孟近日在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上表示。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房地产是温州人主要的投资项目之一。温州人挟雄厚民间资金的底气,从1999年开始,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楼市热点区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购房风,“温州购房团”似乎“名震江湖”。但现在,温州购房团似乎一下子沉默了,全国的媒体也少有关于“温州人来了”的报道,而有关温州人急于抛售房产的报道倒偶而见诸报端。这段时间,温州购房者在干什么?他们的资金从楼市中撤出了吗?他们是否在为自己的资本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倍加受到舆论及政府“宠儿”般的追捧不同,温州资本在最近两年时间内遭遇更多的是媒体不断的追讨和决策层的叫停声。但资本总有着自己存在和运转的客观逻辑,在经过原始积累的艰辛和扩张延伸的阵痛过程之后,温州资本还会执着而理性地寻找新的流通渠道。因此,当北京的国有企业第一次向温州资本抛出绣球后,许多人相信“中国犹太人”可能会创造又一段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经济视角》2005,(7):24-25
浙江人历来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到全国各地修鞋、弹棉花以及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做着别人不愿做的事”;90年代,他们拿着掘到的第一桶金,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浙江村”、“温州城”、“义乌路”等,“做着别人不敢做的事”。那么,新世纪以来,这些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几百万浙江商人,又在演绎怎样惊心动魄的财富故事?在外浙江人经济体现出哪些新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眼界超越国界 温州人会做生意,勇于开拓,敢于走出家门、国门。有人说,只要哪儿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 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全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 先讲国内。以新疆为例;在 60年代,为支边来到新疆的温州人仅300名,现已有8万多人;光乌鲁木齐市就有4万多人,他们主要经营皮鞋和棉纺织品,年交易额达几十亿元。温州的著名厂家,如吉尔达鞋业、康奈鞋业及夏蒙、报喜鸟西服等,在乌鲁木齐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如今,乌鲁木齐的 温州…  相似文献   

7.
一、“诚信”是个人向外扩展人格的一个思想和行为过程 中国古人讲的“修身”,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信”:“无信不立”。而这种“信”,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讲“诚信”。既然是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要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约束不了,就很难对别人讲诚信。所谓“自胜者强”、“人格是一种表演,尤其是表演给自己看的”,  相似文献   

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已有研究从政府、市场、社会的角度静态分析了影响村庄产业转型的主要因素,而较少关注村组织与内外环境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浙北石村为典型个案,基于制度、资源与组织行动者的分析框架,梳理了石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由“卖石头”到“卖竹子”再到“卖风景”的产业绿色转型之路。研究发现,国家在宏观制度层面释放出来的公共权力与空间是村庄产业转型的基本前提;项目下乡与工商资本下乡则为村庄提供了各类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村庄的资源禀赋、共同体意识,尤其是村庄精英群体对外部制度空间、资源输入的判断与把握,对内部经济资源、社会资本等条件的利用则是造成产业转型效果差异化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和平 《经济世界》2001,(12):30-32
1999年,一位中央领导前往西欧考察接见当地华人华侨代表团温州籍的侨领时,翘起大拇指赞扬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温州人是“一只鼎“(意为出类拔萃)、“倍儿棒”(意为特别好)。 如果说,被称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在全球做生意是“一只鼎”。那么,温州籍的华人华侨对促进侨乡温州的对外开放也称得上是“一只鼎”。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不等不靠 大打“侨牌” 温州,中国东海之滨一颗绚丽的明珠。它位于浙江省南部,中国沿海18个港口城市之一,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 14个沿海开放…  相似文献   

10.
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稚童,无不被一个极端熟悉而又异常陌生的字眼所困惑。这个字眼就是“资本”150年代,当人们敲锣打鼓高唱“社会主义好”的凯歌告别“资本”时,心情无比激动;60年代,当重提“阶级斗争”口号时,无数人们绷紧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神经;  相似文献   

11.
常见有人抱怨“改革开放机遇多.想搞经营却没资本”,眼巴巴看着别人把项目搞了上去,成果夺了过来。其实.经营的本钱人人有,资本就在你脑中。因为谁都拥有特定的甚至独到的智力,所以谁都拥有一份有价值的“智力资本”只不过是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罢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一大批温州人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全国大城市房产市场的群体投资已成为活跃的中国经济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成为我国民间私人巨量资本规模进入投资领域的先行者,并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民间投资特点。温州私人的全国房产投资所遭遇的经历较充分地暴露出我国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待今后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温州模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内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对其十分关注,曾出现几次颇具声势的“温州模式”研究热潮,从各个角度和各个层面对“温州模式”给予了深入研究。综观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温州模式”作为一种社会综合发展模式是无庸质疑的。也就是说,“温州模式”是温州人民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富民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过程的模式。即“温州模式”是随着温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模式,而是与时俱进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温州人敏锐的市场嗅觉与精明的投资眼光不得不让你惊叹。炒房产、炒煤炭、炒商铺、炒棉 花、炒石油、炒油田、炒车、炒电、炒汇……什么都敢炒,就是不炒股。一旦浮现什么赚 钱的机会,就会有温州人捷足先登,虎视眈眈;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温州人的身影,他们悄然而 至,蜂拥而上,不动声色,一掷豪迈。 自1999年起,温州民间资本开始陆续进入上海、杭州等地。2001年8月3日,温州晚报牵 头组织的第一个购房团驱车奔赴上海,第二批、第三批迅即尾随而来……,就在人们尚未察觉之 时,沪、杭等地的房价已经节节飚涨。此后,温州晚报与另外两家报社——温州商报与温州都市 报纷纷推出的购房团犹如旋风席卷全国,北抵外蒙,东进辽沈,西拓边疆,南至越南……此举仿 佛13世纪成吉思汗统领的蒙古军团,足迹所至,人心惶惶,普通工薪阶层闻之丧胆。 2004年,就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笼前后,游离于温州之外的大部分民间资金已经悄悄撤出 了价格已经岌岌可危的房产楼市,追寻一切可乘之机,转战其他市场,山西掘井采煤,新疆探油 炒棉……,踪迹飘忽,令人惊悸。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奔西突的各路“温州军团”所裹挟而来的风潮早已覆盖了整个中国大 陆,所到之处立刻物价飞涨,民怨沸腾。眼下,在对温州人的评价中,此起彼伏的指责与诘难早 已掩盖了人们此前对“温州人精神”的景仰与褒扬。 谁能断定那些出手大方的温州人怀里究竟揣着多少钞票?是坊间传闻的5000亿呢还是官方 核定的3000亿?他们的巨额资金究竟从何而来?其搅动中国大陆各大区域市场的力量究竟有多 大?是否与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有相当程度的类似?而且,他们明天又将开赴何方?出击哪个 行当?带着诸多的疑惑,记者南下千里,只身探访温州这片曾经创造出许多奇迹的土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犹太部落 温州人的制鞋手艺历史悠久,到明朝嘉靖年问已是生产朝廷贡鞋的地方,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千万个温州“皮鞋佬”开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2003年,中国24亿双鞋有6亿双出自温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  相似文献   

16.
顾列铭 《新经济》2006,(3):28-29
今年2月25日,40多名温州商人组团来到北京参加“投资北京——温州企业投资洽谈会”,在“炒房”、“炒煤”之后,国企,成了温州民间资本下个涉足领域。一般地说,温州资金进京,三类企业将是资本“瓜分”热点:一是和轻工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二是高科技企业,三是改制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富豪圈里,提起杨笑侬这个普通人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基于他的帮助,上海绅士李林海从美国洛杉矶直接买回一架直升机,有幸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人,一夜之间成了倍受媒体关注的“名星”;他组织的一次品牌机型推介会,使温州老板一下就签订了采购22架私人飞机的合同,令欧美厂家大吃一惊;不仅普通人买机找他,就连大名鼎鼎的海尔、春兰集团,甚至交通部上海救捞局,买飞机时都要请他担任采购顾问。杨笑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会有如此能耐?  相似文献   

18.
扶贫先扶志     
扶贫先扶志张庆龙在一些贫困地区,常可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夏天,大树底下乘凉的人多;冬天,墙根前晒太阳的人多。有些乡村办起了工副业小厂.钱少了还没人干;到外面打工挣钱多,又嫌太累。对此.人们称之为“穷自在”。当然.这种“穷自在”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  相似文献   

19.
上海深圳股市为国人广泛关注,但除了少数人才真正入市操作外,大部分人还只能“望股兴叹”,即使是当地人如上海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买到原始股,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进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那么,中国股市进一步放开之前,一般投资者尤其是外地投资者的投资出路何在?一般投资  相似文献   

20.
李嵱 《经济改革》2009,(11):10-13
他是个率真而充满梦想的上海老人。为了西藏墨脱的孩子们,他改变了晚年的生活志向,重新开始了一种意气风发的日子。因为他的多方奔走,一所耗资86万元的希望小学在一个落后封闭的原始村落建立起来,可他却不愿别人张扬他的故事,“我只是想在晚年做一点事情而已,有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