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问:鱼类水霉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控?答:(1)水霉病的发生。是由于在鱼类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鱼体受伤,水霉菌乘虚而入;或在寒冷天气冻伤鱼体时,水霉菌乘虚而入;或鱼体被寄生虫损伤,水霉菌乘虚侵入;或鱼类密度过大时,互相斗争损伤过多,水霉菌乘虚而入。使鱼体黏液不断增多,开始焦躁不安,与水生植物或水中固体物发生摩擦,然后黏液  相似文献   

2.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是罗非鱼越冬期间的常见病。由于大多数水霉菌为腐生性,鱼体通常由于换水或搬运时受伤,鱼体局部皮肤受损或鳞片脱落,导致水霉等霉菌的腐生感染,从伤口处侵入并大繁殖。【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肉眼只能看见鱼体伤口处组织红肿,皮肤附着一层白色黏液。随着菌丝的生长,大量新繁殖的菌丝为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同时,菌丝体还能深入肌肉中,其分泌的  相似文献   

3.
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水霉病是一年四季发生的鱼病。特别在秋末冬初、冬季、冬末春初鱼种水霉病一般在鱼体瘦弱或体表受伤的鱼类发生,而鱼体健壮、体表无伤、生活在良好水域的鱼类一般不会感染此病。 1、预防水霉病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鱼鳞立病又称竖鳞病、松鳞病、松皮病。此病是由于水型点状极毛杆菌侵入鱼体而引起的疾病。 一、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向外张开,竖起来像松果状,鳞片基部水肿,皮肤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有水状液从鳞片基  相似文献   

5.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是由于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引起的。当水霉菌侵入鱼体后,进行繁殖,形成白色絮状丝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殖于鱼体体表时,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活动不便,体质下降,最终病鱼因体质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6.
鱼病病因病症防治方法水霉病由真菌寄生鱼体引起。病鱼食欲减退,行动吊滞,水霉在鱼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鳃部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故称“白毛病”,鱼体瘦弱而逐渐死亡。水霉病是秋冬及春季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操作时要细致小合,勿使鱼体受伤;用3%一4%的食盐,或食盐与小苏打各0.4%。制成合剂,或l/巧万的甲基蓝浸洗鱼体5一巧分钟。粘抱子虫病由原生动物中粘抱子虫寄生所致鱼的吻端、鳃盖和鳃丝及鳍条、皮肤等组织,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包囊,症状各异。如缝、卿碘泡虫寄生在卿鱼头后背部肌肉内,形成瘤状突起,是鱼类危…  相似文献   

7.
<正>一、水霉病1.病原和症状:该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状是伤口上有白色的棉絮状的菌丝。2.预防:1鱼池清塘时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2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同时合理放养也是防止少生水霉病的重要措施。3苗种放养时必须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浸洗消毒,同时保持水  相似文献   

8.
<正> 淡水白鲳简称白鲳鱼,是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水霉病俗称白毛病,因鱼体受伤后被水霉菌感染而引起。 症状:病鱼不吃食,在水面无力缓慢游动,鱼体背侧及尾部体色变淡,并有霉菌感染症状。取病鱼检查。肉眼可见体表上呈分块状的霉丝丛,有些病鱼还有鳞片脱落,鳍条被蛀断,严重的病鱼可见肌肉腐烂等症状。 流行与危害:此病常见于鱼种或成鱼进入温室越冬期2—3天,初夏鱼种从温室越冬池进入池塘饲养2—3天,该病感染快,死亡率极高。发病原因是网伤,因与罗非鱼混养在捕捞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1.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种。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cm,菌丝呈黑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  相似文献   

10.
<正> 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常发生水霉病。 症状:由于机械受伤或寄主破坏,使鳞片脱落,导致水霉侵入伤口,吸收皮肤里的养料,迅速萌发,并向外长出菌丝,肉眼看上去好似棉毛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加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冬季最为流行,分布极广,各种鱼类都能得水霉病,从鱼种到成鱼都可以感染水霉菌。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2)在捕  相似文献   

11.
一、寄生虫病危害严重1、寄生虫寄生鱼体后,往往引起鱼体食欲减退、消瘦,影响鱼体生长,严重影响鱼体的商品价值。2、寄生虫大量寄生鱼苗体表或鳃上时,引起鱼体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往往造成大批量死亡。3、寄生虫寄生于鱼体后,破坏了鱼体鳃及皮肤、肠道等,组织器官往往被细菌乘虚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罗非鱼刚进入越冬期,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或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一、水霉病一般是由于年底拉网或鱼苗运输放养不当等造成鱼体损伤,当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鱼苗就会被水霉等感染。防治方法:1.鱼苗运输途中可以在水中添加青、链霉素合剂,这样到达目的地就可以直接下池。最好在下池前先肥水。2.鱼苗下放前用3%左右的食盐水浸泡鱼体到鱼体轻  相似文献   

14.
<正> 网箱养鱼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科技养殖项目,它具有高产、高效益、高投入的特点。网箱养鱼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产量是因为:水流、风浪和箱中鱼的游动使箱内外水体不断交换,带走箱内旧水,换进高溶氧的新水并带进大水面中的天然饵料。同时网箱限制鱼体的活动,减少鱼体的能量消耗,加速鱼体的增长。网箱也可减少敌害对鱼的危害。故有1亩网箱养鱼等于100亩池塘或1000亩水库之说。  相似文献   

15.
正锚头鳋病俗称"钉虫病",又称铁锚头鳋病、针虫病、大头生针蓑衣病,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类。此病是锚头鳋侵入鱼体而引起的疾病。锚头鳋头部生有背、腹角两对,略呈铁锚状,所以称为锚头鳋,其钻入鱼肌体,不易拔出。锚头鳋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夏秋季较多。水温低时,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15℃左右时,就开始孳生。症状:锚头鳋寄生鱼体时,是以其头部深钻入肌肉或鳞下,而其胸部和腹部露在外面。鱼体少量寄生时,除在鱼体可见有少量  相似文献   

16.
<正> 用药液进行鱼体消毒,是投放鱼种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积极预防鱼病、提高养殖鱼类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下面介绍生产上常用的几种消毒药液的配制与作用。 1、漂白粉药液:按每100千克水用漂白粉1克的用量配制而成。在水温10—15℃时,浸洗鱼体15—30分钟,可杀死鱼体上的致病菌,对预防细菌性病有较好的作用。 2、硫酸铜药液:按0.8克硫酸铜溶于100千克水的用量配制。在水温15℃以下时,浸洗鱼体20—30分钟,可杀死鳃隐鞭虫、  相似文献   

17.
一、水霉病:1、发病症状:病鱼在染菌初期,肉眼看不到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的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的皮肤组织肉,其余大部分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成棉絮状在水中飘动。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  相似文献   

18.
<正>春季气温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养殖鱼类因受伤而易引起水霉病。为做好春季水霉病防控工作,减少渔民损失,近日东昌府区渔业专家组就当前水霉病防治提出指导性意见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该病初发即病菌刚寄生鱼体(卵)不久时,肉眼  相似文献   

19.
<正> 据众多养鱼户反映,春季鱼类死于水霉病的达30%以上。可见,水霉病是春季鱼类的大敌,各养鱼户应引起高度重视。 水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拉网、运输及养殖过程中,鱼体受了伤,水霉和绵霉菌侵入鱼体伤口,大量繁殖生长成棉絮状的白色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人工调控或干预鱼体内部和外界的微生态系统,促进微生物的良性功效,是水产养殖效益获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鱼体肠道菌群受破坏的因素比较多,如:水体环境恶化、原料品质差、饲料配比问题、滥用抗生素、季节交替水温骤变、流行性疾病等因素均能破坏鱼类肠道菌群。其中,因配合饲料引起鱼类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鱼体肠道损伤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