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进一步实施,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最近一个时期,新闻媒体报导一些房价下降的消息,有些人一味想把房价降下来,降幅越大越好,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因为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认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绝不是要打压房地产市场,而主要是要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建设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是正确引导房地产业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使房价回归理性,适应广大消费的需求的重要措施,宏观调控政策的贾彻执行,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房地产界的企业都在考虑自身的发展,从济宁市房地产市场上看,其走势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5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条件下,青岛市房地产市场由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渐渐趋平稳和规范,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得到了抑制,供应结构趋于合理,房价增幅回归理性,市场秩序走向规范,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湿成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房地产企业正处于宏观调控非常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房价。房地产企业应在市场背景的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宏观调控,合理并理性地应变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针对税负过重及资金紧缺房地产企业必须进行税收筹划,通过税收筹划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5.
《北京房地产》2007,(1):59-60
200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在调控中逐渐朝着理性方向发展。当年前10个月全市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空置面积继续减少,但房价一直在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6.
孟星 《上海房地》2011,(4):11-12
从2005年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行业似乎陷入了“房价上涨——紧缩性调控——房地产市场低迷——房价反弹——再调控”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每一次反弹,都将房价推向一个新的高点。由此,社会上有了“宏观调控无效”、“房价越调越涨”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北京房地产》2007,(5):59-60
新的一年开局,全市房地产市场开局运行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市场产品供求关系依然偏紧,房价指数依然在高位运行。2007年,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必将推动北京市加大贯彻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一、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8.
从2003年中央针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已经历经了4年的时间。在调控房地产的4年中,政府运用了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政策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运用的调控手段之多.调控力度之大。是我国历次房地产宏观调控中所罕见的。但是,我国大中城市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宣布了这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无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2006年,北京市创下了连续7个月房价两位数增长的纪录。今年1月份,北京市房价涨幅达到9.9%。面对房价的不断上涨,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下一步将会何去何从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加之普通老百姓对购房的刚性需求又进一步加热了房地产市场。老百姓在叫苦连篇的哀声中观望着政府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期望能遏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保障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分析我国政府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仍然无法有效抑制居高不下的房价的经济学原因,以期能对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有所建言。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表现出诸多的不确定性。本文从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试图对南昌近几年来房价走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的房地产发展调控政策、宏观环境等因素,分析预测了未来几年南昌房价的基本走势。指出宏观调控将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供应结构趋于合理,各市场主体趋于理性。调控后未来几年南昌整体房价低幅稳健增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丁峰 《上海房地》2013,(12):45-46
过去十年,我国住宅市场的价格呈快速增长走势。为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限价””限贷””限购“等。这些政策对控制房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发展房地产基金可以有效地缓解住宅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家针对房价增长过快而实施的宏观调控为背景,讨论了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此次宏观调控是否具有合法性,剖析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体要素,从宏观调控法的角度分析了此次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因此,本文希望通此次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房地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北京房地产》2006,(11):63-64
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投资额、市场交易量、商品房房价等方面部产生了影响。目前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正朝着平稳、理智、健康的方向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国六条”实施以来,全市房地产投资曲线上升明显趋缓。但是,这种影响传递到抑制房价上是最为滞后的。要落实到房价,则还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孙斌艺 《上海房地》2006,(12):19-21
不少人往往将2005年4月看作这次房地产市场抑制性宏观调控政策的起点,仔细追寻政策的脉胳,可以发现.200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本次房地产市场抑制性调控政策的序幕。不过.房地产市场并未因之而稍显疲软.开发量.成交量以及价格屡创新高.市场呈现一片活跃的气氛。直至2005年4月.基于对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的担心,政府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财政乃至行政政策。若从2004年9月起算,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房地产市场抑制性宏观调控政策似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期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房价都在上涨.那么.该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宏观调控政策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全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销两旺的局面,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住房价格上涨速度过快和房价涨幅过大、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为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并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予以量化、细化,建立健全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监控体系、预警预报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和浙江省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宏观调控政策综合效应已凸现,全省房地产投资得到控制,投机得到遏制,自住消费成为市场主流,房价增幅回落至个位数。全省房地产市场转型调整加快,不断由投资市场向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不断由短期投资为主向长期投资为主、以土地盈利为主向以产品竞争力为主转变。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格局发生了明显的阶段『生变化,房地产市场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作用不断发挥。去年9月后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但市场成交问题不容乐观,短期性风险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黄浦区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市政府《关于当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件精神,从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的客观情况出发,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炒作,杜绝虚拟交易、哄抬房价等违规行为,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保持了本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湖南房地产》2005,(10):1-1
宏观调控,房价调整,使楼市温度骤降。观望,徘徊,博弈,三湘楼房经历了阵痛后,业界逐渐对宏观调控政策得以领会,并逐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开发投资需求和住房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幅得到控制,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结构趋于合理,房价保持稳定,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9.
房价为什么持续上涨?在一路亡扬的房价面前,房地产市场却更加活跃,购房者不减反增,这又该如何解释?国家一再出台各种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出现“房价越调越高”的现象?楼市泡沫为什么愈演愈烈?泡沫持续发展,是否会带来—些可怕的后果? 曾作为“国有产权流失”大讨论发起者和胜利者的郎咸平,在淡出公众视野一段时间后,把新观点和研究方向放到了众矢之的的房地产市场上。他的“虚拟资金”理论、“二元经济体系”,能否勾勒出房价上涨的清晰路径,让云山雾罩的房地产市场拨云见日?  相似文献   

20.
贾生华  聂冲 《浙江房地产》2006,(2):38-39,41
2005年以来,随着全国房价的过快上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空前地关注。为了平抑房价,短短几个月包括“国八条”在内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迅速出台。宏观调控的实施,给2005年杭州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有所缓解、商品住宅销售量及销售价格逐渐回暖、二手房抛售现象有所改观、住宅土地供应明显变缓以及投机性购房得到有效抑制等诸多突出特点,这些都是在以前被称为“杭州现象”的杭州房地产市场所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