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农业不应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而应成为接受"反哺"的部门,这就要求政府实施体现"多予少取"原则的"以税惠农"公共财政政策,这不仅是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税制结构的扭转,也是整合城乡居民利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历史根源,其特征就是通过价格"剪刀差"以及相应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剥夺农民,支持工业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工业、向城市倾斜;实施"城乡分离"、"二元结构"的户籍、就业和粮食及医疗养老保险等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十分鲜明地提出和确立了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诸多经济指标与大规模反哺期的国际值比较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机理显示反哺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来实现。通过透视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较好地把握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内容,反哺具体内容的不同类别较清晰界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保护型、发展型、持久型三个阶段,而基于此的反哺政策便会实现其效应的最大化。是否对反哺内容的特点、内容之间的关系、反哺环境充分了解与剖析是能否实现反哺及能否最大化反哺效应的关键一环。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了反哺政策于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大的结构问题是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势在必行。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县域是一个关键着力点。因为西部地区县域占了全国县域土地面积的74%、人口总数的31%,并且西部地区县域普遍面临着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低以及城市支持农村能力低的"双低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对全面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科学判断,也是已经被国际实践经验所证明的.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经济发展"两个趋向"后,预示着我国经济依靠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的阶段基本结束,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开始到来.要重视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真正提高落后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实现这种统筹办法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发展新格局而言的,其实质是二次分配向"三农"倾斜.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南部,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其中农村人口59.5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巴南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314"总  相似文献   

10.
概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作为主要因素的作用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明。我国的部分研究认为资本形成不足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源,只有加速农业资本的形成,"三农"  相似文献   

11.
工业反哺农业的背景、动因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动因和性质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点是一国经济刚刚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当一个国家迈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应该也可以进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但在什么时机实施反哺还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同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9亿人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的进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农村市场的开拓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这个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头等大事,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新思路、新办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先进文化建设,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不断夯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工作始终是讷河市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抢抓当前重要战略机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大市转变、由农产品生产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进程,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公共事业建设,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义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好的新讷河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与时俱进地解决“三农”问题、造福亿万农民群众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的模式各异。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新农村建设又有其特殊性,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对"三农"采取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农业发展也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这些都为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跨越。然而,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过去长期实行农业反哺工业,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体制,农业发展依然严重滞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加之,农业受自然灾害等影响较大,使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进一步导致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为此,本文通过对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的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选取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数据,合作客户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领域的守约概率能被更准确地测量。该研究有助于降低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增加供应链系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新农村是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只要是有小农经济或小农场、而且传统村庄还存在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时,都有农村综合建设的客观过程.去年中央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这应当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背景.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来的政策和目标选择。我国“三农”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在现阶段,它与工业、城市和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弱”字,即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域,农民是弱势群体。一、我国…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思路、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20.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民彻底告别了沿袭几千年种粮要交"皇粮国税"的时代。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下,财政对农业转移支付的力度正在逐年加大。但是,据笔者调查,某乡镇仅林业直补资金一项,每年就有2万多元流入林业系统及少数村干部手中,作为"内部开支"不知了去向。我们不禁要问:财政钱究竟是谁的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