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1.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焦点 (1)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以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计价;(2)合并成本中所含有的商誉或负商誉,是否应当在账上(或合并会计报表上)确认;(3)被合并企业的合并前利润及合并时的留存收益是否应当并入实施合并企业。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SFAS—NO.141-Business Combination(企业合并)和SFASNO.142-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s(商誉和其它无形资产),外购商誉会计处理问题得到进一步规范。对于合并日购买成本与被收购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FASB及IASC等均作为合并商誉处理。另外,我国最新的会计制度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做出新的规定。而我国现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只要求上市公司中母公司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披露合并价差,没有合并商誉项目,而且目前关于合并价差的披露极不规范。随着我国公司间合并业务的增多,披露合并价差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规范合并价差的披露。  相似文献   

3.
贺军  李薇 《北方经济》2006,(3):74-75
商誉作为会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起源于企业兼并业务,企业合并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制合并三种形式。吸收合并(又称兼并)是一家企业兼并另外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合并,其中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消失,兼并企业继续保留原法人资格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取消原法人资格。合并建立一个新法人企业的合并;控制合并。则是通过一家企业对其他企业投资从而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表决权和控制权而实现的经济意义上的合并。其中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法人资格继续保留。在这三种企业合并中,吸收合并(兼并)最直接提出了商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对主体观的质疑及创新 1.对主体观的质疑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重视法人财产权,而不是终极财产权)看,主体观比所有者观更加合理。然而,主体观也并非完美无缺。主体观的最大缺陷在于其对商誉的计算原理存在瑕疵。根据主体观的合并理念,商誉的计算原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商誉性质问题.会计理论界的分歧较大。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对企业好感的价值;(二)超额收益价值;(三)总计价账户论。笔者认为.企业整体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一部分.不能独立脱离企业有形资产而单独存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合并会计方法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义华 《特区经济》2005,(3):282-283
企业合并可以分为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国际通行的做法(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是采用权益结合法。而对于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一、权益结合法同购买法的主要区别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区别主要集中在:被并企业的净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计价;合并成本中的商誉是否在账上确认;被并企业的利润是否应并人购买方。购买法按公允价值记录收到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确认商誉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摊销,只有合并日后被并企业的利润才能进入购买方…  相似文献   

7.
商誉的特征     
商誉的特征一般来讲,商誉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它信誉卓著,获得了公众的信任;或由于它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果较好;或由于它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本业的经验;或由于它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决窍;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所形成的无形资...  相似文献   

8.
商誉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存在广泛争议的话题.商誉按照不同形成来源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以前,企业会计通常只确认外购商誉为无形资产,企业自创的商誉由于成本不能可靠计量,因此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商誉的性质、构成要素和分类,探讨了商业信誉的确定、核算及披露问题.指出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确定为自创商业信誉和外购商业信誉.当前,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商业信誉进行探究,我国也应该迎合国际的要求,制定出与国际相适应的商誉会计规范,从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一、商誉的价值评估(一)商誉的内涵 商誉既是一项资产,也是一种信誉,是人们对某个企业的信任程度。商誉一旦形成,就会在顾客头脑中形成一种观念和消费习惯。商誉的形成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1.基于公司产品层面的竞争优势,包括产品的差异性、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和依  相似文献   

11.
孙颖 《辽宁经济》2020,(2):32-33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逐渐完善,并购重组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所遵循的规则亦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合并商誉日渐成为企业合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上亦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闻泰科技合并安世集团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企业对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兴起,并购交易成为企业扩张资本的主要途径,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成为不可避免的焦点话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当如何规范商誉会计,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以及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文章以商誉为视角,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实施现状,从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四个角度探讨商誉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郭继宏  王维祝 《山东经济》2006,22(3):114-116
中外《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概念相同,对商誉处理相同,甚至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有其独特之处,如制定依据、合并范围、商誉摊销时间等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旨在推崇使用购买法,限制权益联营法,抑制企业通过合并虚拟利润粉饰业绩。  相似文献   

14.
张燕 《江苏改革》2003,(7):46-47
商誉是企业的无形价值,在一般意义上表现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同行业的一般获利水平。然而商誉与其他无形资产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被认为是无形资产中“最无形”的资产。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企业合并商誉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宇 《特区经济》2009,(7):299-300
企业合并是商誉会计发展的基本动因,19世纪末至今,由于竞争的日益加剧,全球共经历了五次合并浪潮的洗礼,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合并浪潮更是风起云涌。因此,如何规范合并商誉问题就成为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但迄今为止,会计界在有关合并商誉内涵、确认、计量、披露等诸多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致使在实践中各国的相关规定差距很大。在此情况下,研究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合并商誉问题,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衔接,更好地应对企业合并的相关业务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一、商誉本质的理解关于商誉性质问题,会计理论界的分歧较大。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对企业好感的价值;(二)超额收益价值;(三)总计价账户论。笔者认为,企业整体资产包  相似文献   

17.
赵惠玲 《魅力中国》2009,(21):32-33
长期以来各国对商誉会计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特别是"商誉"与"外购商誉"存在着混淆的表述,使人们对商誉本质的认识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产生误解,以及出现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上存在误区。笔者从超额盈利能力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商誉的真正本质,认为商誉是企业拥有和  相似文献   

18.
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企业会计准则已经明确定义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商誉的计算方法。但是在实务工作中,如何理解准则中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如何处理各种特殊事项,准则、解释以及指南并不能一一穷尽。文章结合实务经验,具体研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中如何确认商誉,重点分析如何理解并购日、可辨认净资产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过渡期的净资产变动如何处理,最终探讨商誉的确认方法和构成,并提供了案例分析给予直观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黄旭晖 《开放潮》2006,(9):43-44
商誉是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但由于商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它是所谓“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其会计处理至今仍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大难题。购买商誉、自创商誉、负商誉等更是商誉讨论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孙晓琳 《辽宁经济》2005,(10):52-53
一、关于会计报表合并理念的几种基本观点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会计主体,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可见,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是把"企业集团"视为一个单一的会计主体,由于对“单一会计主体”的界定不同,理论界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合并理念,其中合并的目的、少数股东权益及合并商誉的处理问题是各种会计报表合并理念争论的焦点问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