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中国经济在结构上比较担忧。中国经济整体上已经开始复苏,但是这个复苏的代价很大,特别是结构性代价太大。换句话说,我们在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没有帮助改良经济的结构,反而使我们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相比危机前走得更远,更不利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陈东琪 《浙商》2007,(1):22-2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做好2007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我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不会因为短期的某一些因素的冲击而发生急剧、长时间的变化。2007年的经济还会在车道上快速地运行。尽管从主观意愿上,政府将对经济增速有所控制。这一做法是为了不让经济增长在10%的基础上再次加速,而不是减速。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雄厚,国人的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其经济增长的步伐更为加快。中国经济的崛起极大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本文对海外华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日本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中国在经济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稻葵 《浙商》2009,(7):28-28
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我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完全能够而且事实上已经处在恢复的过程中。一季度我们正在经历底部,二季度初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全局性恢复,这是我的基本判断。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只是“20秒钟的短暂停”,中国经济有必将快速恢复的理由。这可以从通期公布的多方面数据看出。  相似文献   

5.
许小年 《浙商》2009,(10):29-29
我把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称为是“倒冬暖”,我们现在都喜欢说“倒春寒”,我感觉是“倒冬暖”,目前短暂的复苏只不过是冬天刚刚开始的回暖,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  相似文献   

6.
吴晓波 《商界》2009,(4):18-18
近段时间在各地的企业行走,人人的眼睛都盯着北京的“两会”。说到经济复苏,业界的声音分两派,一是有戏,一是没戏。我是“有戏派”。我从来以为,那些预言中国会死的人,肯定比中国要死得早,这不是诅咒.是历史的观察而已。  相似文献   

7.
马骏  周莹 《新财富》2007,(10):24-26
我们的统计分析显示,如果美国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长率的降低幅度则不到1个百分点。即使美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下半年减速至0.7%,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可以轻松保持在10%以上。美国经济疲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也相当有限。即使美国经济出现低迷,中国经济仍能保持其增长的势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目前是阶段调整还是周期衰退?我不太赞成现在中国进入周期性衰退期的观点。形象地说,中国经济是V型调整,而美国经济是L型衰退,至少是U型衰退。因此我还是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30年,繁荣并没有终结。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值得乐观的十大理由包括:  相似文献   

9.
尽管从储蓄和投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坚实,持续增长潜力强劲,能够继续在合理区间的高位持续发展。不过,为确保经济更加健康稳健地发展,中同政府正努力采取诸多宏观调控措施,以期冷却持续升温的中国经济。但是,加大内控降温中国经济的同时,还要认真考量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外部诱因,要做到内(因)外(因)兼顾,适时适度。全球经济发展正进入周期性增长缓慢期,增长放缓的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势必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效应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潮流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体现中国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更自觉地把握后者,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经济数学模式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张富泉译一、中国经济在八十年代经济改革之后发展的很快,国民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百分之九左右,九十年代初它的增长速度在大大超过百分之十。近些年来,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利用数学方法对中国经济进行核算,对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信用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而中国目前经济信用缺失是中国市场经济升级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经济集团化现在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深刻的影响着全球的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让中国面对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根据这种形式,以及国内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中国要相对的更改对外交易的经济战略,做到更为全面的且多层次参与与各国经济交易的合作和交谈,多组建外向型的企业集团,扩展对外的投资,建立跨国公司,恢复中国在缔约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商》2012,(10):5
今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却并未降温,有不少市场人士担心中国会出现经济硬着陆。而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虽然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是经济形势已经与2008年时不一样。目前,外部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缓和,虽然国内经济增速放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方针,更加注重了防止经济下滑的风险,并且在贷款、汇率和出口退税率方面做出了一些必要调整,这对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中国经济在下半年还要面对许多风险,对宏观调控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从总体看,我认为风险主要有三个。  相似文献   

16.
《商》2012,(10):5-5
今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却并未降温,有不少市场人士担心中国会出现经济硬着陆。而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虽然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是经济形势已经与2008年时不一样。目前,外部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缓和,虽然国内经济增速放  相似文献   

17.
陈志武 《商界》2009,(1):86-86
关于美国金融模式的话题,我回到国内翻了不少中文报纸,好像比在美国感觉还严重。所以我想是不是从中国看美国,就像外面的人看里面一样觉得更加的恐怖。我的判断是美国经济复苏的能力比所有其他国家的能力都更强,而且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强大的后盾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也带给中国一次全面推进改革的机遇。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中国应当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挑战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们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若干似是而非的看法。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哪怕是外部环境再不景气,中国也完全可以保持一枝独秀;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包括索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内外人士有更为大胆的观点,即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还可拉动全球经济实现复苏。  相似文献   

20.
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少人因此给中国的未来打了巨大的问号,问号的根源在于中国面临的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