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西方国家旅游合同立法模式选择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凡哲 《旅游学刊》2008,23(5):79-84
本文通过对不同国家旅游合同立法体例模式及其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旅游合同不同立法体例选择的内在根源.探讨了中国旅游合同立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可供选择的路径,认为将旅游合同立法置于<合同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周晓晨 《旅游学刊》2013,28(7):48-56
针对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及责任问题,《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旅游法》都设置了若干规则,但其中某些规则值得商榷。在包价旅游合同中,旅游服务提供者并非旅游合同当事人,而是向债权人(旅游者)履行义务的第三人,也是《合同法》第121条中的"第三人"。旅游服务提供者是否属于旅游经营者的履行辅助人,在我国《合同法》对旅游合同中的违约责任不以过错为要件的背景下并不重要。旅游经营者无干涉、控制可能的公共交通运营者仍应属于旅游服务提供者。根据《合同法》第64条,旅游者对旅游服务提供者应享有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违约责任的直接请求权。因旅游服务提供者的原因而致旅游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旅游法》施行以后,旅游服务提供者与旅游经营者承担的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3.
旅游合同的非物质性和人身关联性,决定了确立旅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为实现个别化正义,不乏在旅游纠纷中予以创造性突破而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这些案件的裁判结果虽符合旅游合同目的和公平正义原则,但却存在实质合理性与形式非法性的困境.需克服现有理论障碍,通过现有法律扩大解释承认旅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明确其法律要件,依据可预见性规则和最低限度规则限定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郑晶 《旅游学刊》2011,26(4):43-47
只有明确了旅游合同的立法体例、立法目的和制度设计框架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在立法上确立旅游合同制度。现有的研究对旅游合同的概念、性质以及归责原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可以推导出下列结论:在不同的立法体例下,对旅游合同会有不同的概念阐释;旅行社的责任应当是立法的重点,在《合同法》严格责任的制度框架下,应当在旅游合同的归责原则方面作出过错责任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
杨旖旎 《西部旅游》2023,(20):84-87
<正>旅游服务合同转让区别于委托履行或履行承担,旅游者转让合同原则上不需要旅行社同意。而旅行社转让合同应经旅游者同意,擅自转让的,若受让的旅行社明显没有资质,让与人和受让人可成立共同侵权;旅游者知情这一转让而未及时主张损害赔偿或解除合同等违约责任的,可解释为构成并存的合同承担,受让人和让与人连带地对合同履行负责;旅游者根本不知情这一转让的,受让的旅行社构成通谋侵害第三人债权,应对让与人的违约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旅游合同不当履行同时构成侵权行为的,应允许受害人选择之。  相似文献   

6.
旅游合同解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悦 《旅游学刊》2005,20(2):76-80
合同解除是合同法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合同作为一种新型合同,存在许多特性,这些特性导致在合同解除方面旅游合同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合同的特殊之处。本文着重讨论旅游合同解除的各种情形,包括一般情形和特殊情形,且以后者为主,以及旅游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问题。  相似文献   

7.
旅游合同立法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葛宇菁 《旅游学刊》2001,16(1):74-76
新《合同法》的颁布 ,确立了合同法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于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 ,这一原则的确立使旅游业经营者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加。这就使旅游合同立法变得极为迫切。本文阐述了旅游合同立法的迫切性 ,探讨了旅游合同的界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合同安全保障的方式、以及立法形式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它决定了区域旅游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在旅游规划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该说,<国标>的颁布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国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笔者曾在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旅游规划研究工作多年,对于<国标>的局限性也深有体会,笔者认为,要科学认识<国标>的应用价值应首先确立四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旅游法体系,但目前旅游法规立法层次偏低,法律法规的效力受限.针对这一情况,不少业界专家认为应尽快制定旅游基本法以推动旅游法制建设,然而至今旅游基本法的立法前景仍不明朗.笔者认为,从立法传统上讲,我国的旅游基本法不可能是日本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和美国的<美国全国旅游政策法>式的政策昭示类型的法律,如果没有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研究结论支撑,旅游基本法很难出台.  相似文献   

10.
朱晶晶 《旅游学刊》2014,(7):96-105
《旅游法》中的旅游合同解除制度,须结合《合同法》上的解除制度进行体系性解释。旅游合同的一般法定解除权应包括《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旅游法》第67条的"不可避免事件",存在解释的空间。《旅游法》虽未明确旅游者的任意解除权,但无论是从合同性质路径还是合同具体内容导出合同义务路径,《旅游法》第65条都应被解释为旅游者任意解除权的依据。而旅游经营者的法定解除权,应秉持立法宗旨及旅游特性,对传染病、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社会公德、违法活动等用语进行限定解释。在旅游合同解除效果上,应考虑到未履行部分费用、返程费用、履行利益及时间浪费赔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伴随旅游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涉外旅游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成为我国国际私法领域中需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比较中外法律适用规则的立法技术,从立法目的如何实现的角度指出我国现有规则的局限;同时,以涉外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为基点,分析现有规则的契合性,得出我国已有涉外消费者合同法律适用规则不足以解决涉外旅游合同争议的结论.研究认为,应专门立法,采用惯常意义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发挥经常居住所法的正向价值并吸收最密切联系原则补缺.  相似文献   

12.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市场呈蓬勃发展之势,旅游者权利保障问题成为该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具有行政推广效力的<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合同(示范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台湾地区的<"国内"旅游定型化契约书范本>作为比较对象,旅游者权利保障的实践效果将尽览无遗.  相似文献   

13.
牛立夫 《旅游学刊》2006,21(8):85-89
旅游合同是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混合合同.针对旅游纠纷中的精神损害问题,适用传统的侵权责任解决已经面临一系列不足.鉴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主要国家的立法和判例都已经承认了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也应当对此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此后直至今日陆续有140余部旅游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谢铌,2007),与此相对应,以旅游法或旅游法规为题名的相关著作特别是教程性质的专著也达到了120余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内检索.检索时间为2008年6月).  相似文献   

15.
在合同赖以存在的客观情况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原因而发生变化时,仍然要求合同当事人严守合同约定,这既不符合我国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也不能体现我国司法制度与国际司法的接轨.旅游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对天气状况、身体条件等诸多客观因素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情势变更原则对调整旅游合同关系就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情势变更原则虽然未在我国合同法中得到明确的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对其并不排斥.根据合同法确立的公平原则,完全可以将情势变更原理应用于旅游合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债权相对性原则在债法领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提出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重大挑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旅游合同纠纷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立法予以明确规制。文章基于旅游合同视角,从国内外立法对旅游合同内涵及外延界定入手,分析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理论基础及立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合同履行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违约案例分析研判,从4个方面探讨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论证债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具有不可侵性,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最后,对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进行旅游立法展望,提出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可以尝试协调理论上的债权相对性与不可侵性,明确侵害债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以及将旅游合同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正在制定的"旅游基本法"范畴,使其作为侵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以电影/戏剧作为推动地方旅游的策略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旅游意指媒体将某地以书籍、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方式呈现,将特定景点塑造为具有故事性、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一种手法.如电影<罗马假日>中女主角吃冰淇淋的西班牙台阶、男主角假装手被咬断的真理之口、许愿池等均成为游客到罗马的必游景点.<抢救雷恩大兵>上映后到诺曼底的美国游客增加40%,<欲望城市>使得一条原不起眼的纽约街道与餐厅成为游客的最爱,更遑论近年来随着偶像剧风行带动的日韩之旅.此种媒体操作带动旅游景点的运作,近年的韩国是最佳案例;韩国以文化、电影、戏剧打入台湾市场,也造就了台湾人出境赴韩的"奇迹".本文先以<魔戒>与韩剧两类电影与戏剧的案例来探讨其对旅游产生的效应,并再以韩剧为例,深入探讨政府在地方旅游上所扮演的角色及执行的手法策略,给欲推动地方旅游的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承担了大连市政府资助的<大连市旅游资源详查、分类和评价>项目.可以说,本次普查--以及在河南等地进行的其他普查--都是对<国标>(即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下简称<国标>)的一次深刻的检验和实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体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基本概念的明晰是旅游立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旅游法"的制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1982年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起草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于1985年年底提交了第一稿.此后进行了10多次的修改.1991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细则>送审稿,上报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审议,并于1992年被列入了国务院的立法工作计划.孕育25年的"旅游法"似乎踪影难觅了,这让期待已久的旅游界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愤懑.  相似文献   

20.
世界经济论坛(wodd Econornic Forum)于2008年3月4日在日内瓦发布了<2008年旅游竞争力报告>,该<报告>中公布了2007年全球旅游竞争力排行榜,在其中旅游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在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2名.在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日本、塞浦路斯、韩国、马来西亚、以色列、卡塔尔、泰国、巴林、中国台湾地区和土耳其之后.2007年公布的<2007年旅游竞争力报告>中,在124个国家中,中国的排位是第71位,似乎这次的排位还上升了一些.2008年这份报告的详细摘要中关于中国的旅游竞争力做了这样的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