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引言随着世界对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日益重视,我国的化工企业若在这些方面不重视将无法生存下去。与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适当的技术引进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化工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技术引进是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先进技术为企业自身所用,包括从国外购买高起点的系统技术和基础技术等,以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达到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引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进标准,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引进都会出现大量的技术文件,包括技术法规、规范、操作工艺手册、各种设备参数等,这些引…  相似文献   

2.
在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提高是落后国家崛起的重要一环,而技术引进是其提高技术迈出的第一步。实现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作为国家发展的经济战略,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实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文章从政府管理、技术吸收消化以及技术引进方式的角度入手,比较中、日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异同,思考在现行经济环境下给中国产业和技术升级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技术引进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签定技术引进合同5600余项,合同总额达400余亿美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引进国之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更新了设备,产业结构得到了实质性转变。但由于一些技术引进不注重事前的信息调研,致使出现了引进决策失误或重复引进、盲目引进、低水平引进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缓慢等问题。因此,信息调研应当是技术引进必不可少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4.
作为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技术,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是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差距、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技术引进商务运作的成功与否,极大地影响着技术引进工作的成功程度.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技术引进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技术引进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仅1980年至1989年十年间,我国技术引进就有17063个项目,共用汇270多亿美元。事实证明,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技术引进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旋律。所谓技术改造,在很多场合,实际上就是技术引进的代名词。但是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和思考。这些问题除了人们所常常论及的重复引进,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之外,还有: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不佳;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效果不明显;引进技术的迅速退化,等等。显然,如果我们对技术引进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的筹划,一个统盘的打算,我们就不能在宏观上把握技术引进的效果。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技术引进战略。  相似文献   

6.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飞 《经济界》2006,(2):85-89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都是获得先进技术的手段,创新与引进,既可以相互代替,也可以互相补充。国际经验和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忽视技术引进,搞闭门造车式的独创,在时间和成本上都是不合算的;而忽视技术创新,过度依赖引进,又会使科技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如何采取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目标意义重大。虽然过去20年中国科技实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仍不可忽视,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改进技术引进,并且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许多企业都很注重技术引进,有的企业甚至动辄耗费巨资从国外成套引进生产设备.技术引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经济与知识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监理企业出现了,监理行业也就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人才引进,人才引进对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提高监理团队的能力和素质,搞好团队的的建设,提高人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企业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桂芹 《企业活力》1996,(12):26-27
引进外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桂芹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大大加速了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研究近几年的投资状况,也确实有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第一,重资金引进,轻技术引进。在许多地方,引进工作往往急功近利,只求资金的到位,不重视技术引...  相似文献   

10.
自1978年我国打开国门后,开展技术引进工作达整20年,无论从购买成套设备及关键设备等的硬件引进,还是从购买专利技术及专有技术的软件引进看,我国可谓是获得了相当规模的国外技术。诚然,在这2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中,技术引进功不可没。但是从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仔细分析就可看出,我国技术引进工作的弊病绝不在少数。笔者以为:技术引进工作的成功与否,规模是一个重要指数,但更重要的是看引进技术是否被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经济与知识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监理企业出现了,监理行业也就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人才引进,人才引进对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提高监理团队的能力和素质,搞好团队的的建设,提高人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企业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2.
技术引进是一门科学和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技术引进的意义分析,对技术引进工作阐述了一些认识和建议。笔者认为,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提高我国科研院所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业技术引进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当层次的工作,它涉及多个领域、多种学科和许多部门。信息、资料工作是技术引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技术引进前期的准备阶段,无论是中期的安装调试及以后消化吸收的全过程无一不涉及到。它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始终。从一定意义上讲,技术设备的引进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料工作如何为企业的技术引进服务是在改革、开口形势下信息、资料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下回是公司技术设备引进过程中的信息、资料服务工作几点体…  相似文献   

14.
对新技术的引进,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企业技术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对引进技术的先进性要求和成本考察,是新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基本前提。当技术引进后,采取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整合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出现低层次引进、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重视企业家在技术引进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和造就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技术引进良性循环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引进技术自  相似文献   

16.
技术引进对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引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代价,较少的人力,缩短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达到技术进步。由于技术引进涉及金融、海关、商检、法律、投资等各方面,所以它同外贸体制的改革,市场环境的建设密切相关。尽管80年代以来中国的技术引进体制有了相当程度的改革,如小型技术引进项目的数量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非一揽子方式引进技术;企业更侧重于靠当地技术能力(大学和  相似文献   

17.
乐成 《上海标准化》2005,(11):24-26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和标准。企业标准化工作重点就是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标准,并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 技术转让的双方当事人在签订正式的技术转让合同之前,经常先协商在一定时期内,由技术所有方先透露一部分机密技术内容给技术引进方,以便引进方对技术进行评价,而后决定是否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的先期透露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需要而发生的。对于技术引进方来说,引进的技术中有些是保密性很强的专有技术(包括己申请专利但尚未授权或公布的专利申请技术)或投资很大的技术引进项目和其他新设计、新技术,他们急于了解技术的特征并对技术进行诸如市场预测、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11月16日,省政府在济南举行仪式,授予霄·安凯等22名外国专家2011年度"齐鲁友谊奖"荣誉称号。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为获奖专家颁奖并致辞。刘延国在致辞中对我省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才工作方针,在培养大批国内优秀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智力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重视引进更多国外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引进了许多国外技术,而现在消化吸收的项目仅占10%左右.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引进后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引进后技术创新的难点1、技术引进及创新主体错位.我国技术引进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企业领导对于引进什么技术缺乏决策权.由政府引进技术交给企业使用,造成企业在观念上认为技术创新是政府的事,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政府现在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在努力地改善.这种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思想意识方面很难说变就变.2、企业领导缺乏企业家精神,我国的企业大量存在短期、急功近利的行为,缺少长远的战略计划.企业领导不用承担经营企业风险,责权不相称,个人利益和绩效脱钩;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实行任命制的,在领导的选派上往往存在种种问题,在客观上制约企业家的产生.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可缺少企业家,企业的领导并不就是企业家,只有那些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业绩,并具备本专业知识、战略的眼光、企业家精神的才能称得上企业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