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利用 Malmquist 指数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2005~2012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深度评价。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在2005~2012年期间下降了0.7%,科技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分布状况明显相关;从西部地区及各西部各省市区来看,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引发科技创新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构建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解释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具有的优势及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利用2005~2010年相关各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中部区域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西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具有双向格兰杰原因。从协整关系看,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区域对外开放战略及递进式的区域开放模式,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对外贸易的高度相关关系,最终也使得我国的区域对外贸易也出现了非均衡的现象。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中西部的影响也并不相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西部地区却并没有出现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即外资的大量进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内区域合作组织的出现是基于地方政府解决跨行政区公共问题和提高区域治理绩效的需要,而相关各方也能够从中获得合作收益。但由于权威来源层次过低、缺乏组织执行力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国内区域合作组织也面临着困境。所以,要改革现有的合作组织,使其由区域利益协调机构逐步转变为区域政府职能整合机构、由关系型软性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实体型硬性管理体制。理想的区域合作组织应当是法治化的准行政机构,具有完整的组织机构体系、规范化的领导管理关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同时,其行政管理权限应该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受地缘冲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国际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生产消费主要地区高度不重叠,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保障不容忽视;特别是京津冀区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能源稳定供应需高度重视。从国际局势、区域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能源储运、区域能源一体化等方面,系统剖析了京津冀区域能源供应保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外能源供应保障机制,从监控预警、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跨区域合作等角度提出保障京津冀区域能源稳定供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大数据和AHP-DEMATEL 分析法构建了区域VR 产业知识基础指标体系, 运用该指标体系测度了国内主要经济区域VR 产业知识基础, 对各地区VR 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VR 产业知识基础最好的区域是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东北地区, 未来产业发展也将围绕这两个区域展开, 当前我国VR 产业知识基础整体呈现出东部较强、 中部一般、 西部极弱的态势。 本研究的有关结论对科学指导各省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投入创新资源来促进VR 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区域涵盖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区域,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及周边区域,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及周边区域。武汉、郑州、长沙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排在中部城市前列。该区域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是主要的棉产区,同时,湘鄂也是我国主要的苎麻产区。"十一五"时期,该区域的服装产量、销量快速增长。目前,该区域的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未来的消费空间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9.
实践证明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之间创新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根据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得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创新环境的梯级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西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最差;东部与中部之间的差距大于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在2004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此后“中部崛起”相继进入中央最重要的决策文件。去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标志着中部地区崛起进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实施阶段。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正在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态势主要呈现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目前京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尚处于松散的状态;二是政府部门的合作意愿一般要高于旅游产业部门及旅游行业协会;三是京津两市相比较。天津方面的合作积极性要远高于北京方面;四是京津地区的政府旅游业管理部门彼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为改变此现状,当务之急应是要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和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能促进京津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有序展开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政策网络治理是政策网络理论与治理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治理流派,是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框架和新模式,代表着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深刻变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政策网络治理模式下的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正在逐步形成,但在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些问题,文章在政府合作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了对策设计,以期提高区域合作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深入总结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指明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协调区域关系,既要基于各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长期差异性,通过区域供给能力与开发——保护的需求相匹配,实现区域收入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也要通过区域之间分工协作,形成经济社会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最优空间配置,实现区域供需总体平衡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区域分工模式。与此相配套,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在区域分工模式基础上,运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和资源空间合理配置,达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把公共投资作为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已开始利用公共投资的扩张手段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章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在东、中和西部区域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中和西部区域的公共投资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西部区域的公共投资效应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区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Eviews7.2 软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对我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得到了面板数据回归结果。结果表明,高校R&D 人员投入和专利技术产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R&D 经费投入对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技术进步起着阻碍作用,同时科技论文产出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高校应当改革传统的以论文数量、科研经费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考核制度,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人才资源,形成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大都市区面临的种种冲突尤其是产业冲突问题,揭示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链分工的大都市区冲突管理思路。作者认为,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形成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是消除和缓解大都市区产业发展恶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