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雯 《中国市场》2013,(34):125-12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不论是国内消费还是出口创收,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资产这一概念与农业相关且密不可分。本文围绕我国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首先对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其次对影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再次对中外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进行对比;然后分析我国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最后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  相似文献   

3.
尉然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88-190
资产的定义不同,反映资产的属性不同,资产的属性不同,其计量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存在一致性、相关性。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应对资产定义重新进行修正,并选择恰当的会计计量模式进行计量,以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4.
会计是一个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会计确认、记录和报告的技术方法相对成熟,而会计计量由于计量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面临着挑战。会计未来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会计计量属性面临的挑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进其他多元计量属性,并增加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根本目的在于对计量对象的历史成本信息进行修正,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升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用取决于不同的会计目标,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会计信息,使会计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国长期的会计计量模式基本处于以历史成本为主导、以小范围的现值为补充的状况正在受到经济发展对不同会计目标的冲击,这种较为单一的会计计量属性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元化的会计计量模式可以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弥补和修正,广泛运用多元化的会计计量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汪兴乾 《现代商业》2011,(33):254+253
历史成本作为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原则的。在历史成本计量下,不管现时环境变化与否,计量金额固定不变,这个缺陷使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信息无法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未来经济利益,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前景。而公允价值、现值等价值计量模式是动态的,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在逐步向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末,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核心地位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已经确定。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计量属性的应用多种多样,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现时成本(重置成本)、现值等计量属性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包含《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得到了相应地体现。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准则中,广泛采用了现值的计量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理念。该文将对现值计量属性在我国财务会计中的运用及其影响和意义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提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五种会计计量属性。本文从比较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入手,重点阐述了新准则下影响计量属性选择的因素,并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模式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计量是我国企业现阶段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但由于其只反映历史时点的数据,所以在会计实务中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就其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应用的现状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阐述了了历史属性对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影响,分析了规避历史属性对会计实务影响的方法,提出了对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原基本准则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加以修改,2006年2月制定和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基本准则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在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了重点分析。总的来说,每一种计量属性都不是尽善尽美,多种计量属性的同时并用,特别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同时并用是符合财务会计的未来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资产计量模式选择是复杂的,因而在实际择用时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目前在现实中常见的主要有四种,现将其利弊作如下比较: 一、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即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它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该模式既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  相似文献   

12.
贾覃 《商场现代化》2010,(15):115-115
我国的会计计量长期以历史成本为主,它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当时的会计环境比较稳定,资产形态单一,大部分资产在初始计量后,其价值基本不变。这使得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计量模式无法满足决策需求,要想真实、公允、及时的量化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必须改变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资产和负债必须有相关的计量属性。本文讨论的会计计量属性,即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其他计量属性都来自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14.
白莉 《商场现代化》2007,(3):358-359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技术操作方面的变革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一、会计要素的计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  相似文献   

15.
田蒙蒙 《江苏商论》2016,(11):62-64
从历史成本计量的绝对统治地位到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体、多重计量属性并存,再到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广泛应用,会计计量属性随着会计史的变迁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演进.会计计量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准确理解和应用各种计量属性至关重要,因此从我国会计史的发展过程,探讨会计计量属性的演进过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会计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其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所起到了作用自然不言而喻,而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资产计价所起到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如何提高企业资产计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资产计价的过程中,必须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重置成本计量属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才能够提高资产计价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企业资产计价的深入分析,对资产计价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文通过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对比,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认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真实客观地体现企业的投资价值,最后展望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也只是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处于从属和非主导性地位。本文对金融危机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审计实践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选择何种会计计量属性对资产减值进行计量关系到企业收益问题。通过举例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对企业收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得出结论:对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现值、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管理当局操控利益的空间和计划,使企业的收益少受或不受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影响。从我国实际出发,应从可操作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来考虑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来计量减值资产。  相似文献   

20.
余莉 《商场现代化》2007,(26):333-334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实现了计量基础的多元化。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计量目的、计量对象和计量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